“人有難,方有儺。”從“儺”字的字形結構來看,它由“人”“難”二字組成,寓意著人遇到災難時,通過“儺”來避難,其本意為“驚驅疫厲之鬼”。2025年6月25日清晨,赴劉街社區“儺魂神韻,瞻仰儺戲”非遺文化調研實踐團開啟了第三站的調研之旅。為了更好地了解儺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實踐團來到了池州市劉街社區,拜訪了社區黨委副書記許鑫磊,深入探尋這一古老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與傳承。
跟隨許書記的步伐,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儺文化的真正來源。儺戲的唱腔、舞姿和戲文,都源自古時農民的日常農耕生活,也源于人們對神靈的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體現了人類對征服自然、挑戰自我、靠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與自豪。在許書記的講解中,實踐團成員還了解到,姚家、劉家等家族對儺文化的堅守,以及這一非遺瑰寶傳承至今的不易。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老一輩靠純手工技藝獲得的報酬已經難以支撐一個家庭的生存,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儺文化傳承發展至今,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自身。充滿包容和創新,才是一個文化得以適應新時代的條件。許書記說:“先學習,學習之后改正,改正之后融合,這才是所有非遺得以延續下去的關鍵一招。”他還和實踐團成員分享了他與池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推出的周邊文創產品,以及最新的AR技術“原來是儺”。提到這些,許書記眼中閃爍著光芒。他沒有提及其中的艱辛,只向他們表達了對實現新技術與儺文化融合的開心和喜悅。許書記始終堅信“將遺產變財產”這一觀點,他深知,只有讓儺文化產生經濟效益,才能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說:“一個非遺想要長久地傳承下去,20%可以全心全意、不管不顧地投身進這個事業,剩下的80%必須要實現盈利。”許書記始終堅信,合理的商業化運作并非是對儺文化的破壞,而是一種更具生命力的傳承方式。只有讓儺文化產業實現盈利,才能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才能有充足的資金用于儺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創新。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是實現儺文化的長久發展、增強國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唯一道路。
“不要將非遺束之高閣,要讓它走出來,走進人民群眾的心里。”許書記坦言,只有打破隔閡,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場景,才能重煥生機。非遺是歲月沉淀下的文化瑰寶,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記憶,只有讓它通俗化、平民化,才能實現長久發展。
采訪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在社區街頭巷尾開展了關于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問卷調查。實踐團采用分組的方式采訪當地的居民,與居民、游客親切交流,詳細詢問居民對儺文化的了解程度、喜愛程度以及對儺文化傳承發展的建議。劉街社區的居民也很積極主動,和實踐團成員們分享了很多與儺文化相關的經歷。這些經歷與建議讓團員們受益頗多,最終得出了儺文化的發展雖然大多不是當地居民而有所中斷,但是對于熟悉和了解儺文化的居民數量達到52.94%,這也加深了團員對儺文化了解和對宣揚儺文化的信心。但是談及傳承的問題,52.94%認為資金不足,67.65%認為青年人不愛學,傳承問題任重而道遠。
作為廣告學專業的學生,通過此次參觀、采訪和實地調研,大家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使命。儺文化猶如一顆蒙塵的明珠,而廣告學則是拂去塵埃、讓其閃耀光芒的有力工具。他們更應該注意儺文化相關周邊產品投入市場的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未來,他們將更加提高廣告學綜合能力對儺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儺文化的一些特殊元素設計進入他們的作品之中,讓儺文化“動起來”,他們也將以此次經歷為契機,運用專業所學,通過創意廣告策劃、新媒體傳播等方式,讓儺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助力這份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