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7日,池州學院"儺魂神韻,瞻仰儺戲"非遺文化調研實踐團奔赴池州市茅坦村、劉街社區等地,開啟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之旅。這群青年學子化身文化探尋者,深入挖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池州儺戲的千年密碼,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中,尋找傳統藝術破圈新生的創新路徑。
首站尋根:民俗館里觸摸文明脈絡
活動伊始,實踐團踏入池州學院皖南民俗文化館。斑駁的儺面具泛著歲月光澤,猙獰與神秘交織的面容仿佛訴說著古老傳說;土布儺服以濃烈色彩勾勒圖騰,粗獷針腳間流淌著先民智慧。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中,儺戲從上古祭祀的肅穆儀軌,逐漸演變為戲劇、舞蹈、音樂交融的民間藝術長卷,在成員們眼前徐徐展開。廣告學專業的學生們目光發亮,當即表示要將新媒體傳播、品牌策劃等"數字武器",轉化為守護非遺的創新動能。
田野探微:古村深處聆聽文化心跳
在茅坦村儺文化館,儺文化研究會杜會長化身"活字典",用方言講述正月十一迎儺神的熱鬧場景:鑼鼓喧天中,村民抬著儺神巡游街巷,龍臺表演時的驚險騰躍,讓空氣里都彌漫著敬畏與狂歡。當三十六面儺面具依次亮相,每道雕刻紋路都暗藏故事。同學們戴上古樸的儺戲冠帽、披上繡滿符文的戲袍,瞬間穿越時空,真切觸摸到這項瀕危藝術的滾燙脈搏。面對傳承斷代的危機,師生與杜會長圍坐長談,從文旅融合的沉浸式體驗,到AI數字孿生的非遺數據庫,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
校地對話:科技賦能激活傳統基因
走進劉街社區,黨委副書記許鑫磊展示的AR項目"原來是儺"驚艷眾人——手機鏡頭一掃,靜態儺面具立刻"復活",演繹千年儺戲經典片段。文創展廳里,儺戲IP的盲盒、數字藏品等新潮產品,讓古老藝術變身時尚符號。"非遺不僅要供在神壇,更要走進生活。"許書記的觀點引發共鳴,同學們迅速組建頭腦風暴小組,從短視頻劇情化傳播到元宇宙虛擬劇場,為儺文化出圈設計"年輕化方案"。
匠人手作:指尖溫度傳遞文化火種
在儺面具傳承人姚維耘的工作室,松木清香混合著礦物顏料氣息。姚師傅手持刻刀,寥寥數筆便讓木胚化作猙獰面具,同學們接過畫筆,在師傅指導下為面具點染眉眼。"多拍短視頻記錄制作過程,多帶儺戲進校園演出!"姚師傅的"三多"理念,為非遺傳播打開新思路。成員們驚喜發現,母校早已搭建起儺文化展覽館,編纂專業著作,用學術力量筑牢傳承根基。
文博獻策:青春智慧點亮文化空間
行程最后一站,池州市博物館里,張邦啟館長與實踐團展開"頭腦風暴"。同學們跟著老藝人學習儺戲基本步法,一招一式盡顯虔誠;針對儺文化展區隱蔽的問題,他們連夜繪制手繪導覽圖,用插畫與趣味標注提升游覽體驗。張館長分享政府扶持政策的同時,也坦言技術研發、資金短缺等現實困境,向高校拋出合作橄欖枝。
這場跨越五天的文化尋根之旅,讓"戲曲活化石"池州儺戲不再停留于書本記載。青年學子們帶著沉甸甸的收獲歸來,立志以專業所學為筆,數字技術為墨,在新時代的文化長卷上,續寫傳統藝術的華彩新篇,讓古老儺戲的鏗鏘韻律,在數字浪潮中激蕩出文化自信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