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礪行致遠·勞動賦能計劃”,7月2日下午來自豫北醫學院的青年學子走進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朱陽關鎮東灣村,開展為期5天的鄉村產業勞動實踐。通過參與田間生產、農產品加工、電商助農等環節,在勞動中錘煉本領,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詮釋勞動賦能的深刻內涵。
扎根鄉土:在田間地頭淬煉勞動本色 青年學子深入鄉村產業一線,與農戶共同參與水稻種植、紅薯管護等農事勞動。清晨五點,隊員們便跟隨老農學習“分秧插秧”技巧,在齊膝深的水田里彎腰勞作;烈日下,他們手持工具為農田除草、施肥,日均工作超5小時。“剛開始插秧時腰酸背痛,甚至連握筷子的力氣都沒有,但看到親手栽種的稻苗在風中搖曳,真切體會到勞動創造價值的喜悅。”青年學子小宋感慨道。
創新賦能:以專業知識激活產業動能 除傳統農事外,青年學子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鄉村產業注入創新活力。在村辦農產品加工廠,團隊針對紅薯粉條晾曬效率低的問題,提出“分段式晾曬+機械輔助”方案,使生產周期縮短20%;結合新媒體運營經驗,隊員們搭建“鄉村好物”短視頻賬號,通過直播帶貨、場景化營銷,帶動紅薯粉條、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線上銷量增長30%,助力農戶增收5萬余元。
知行合一:在實踐中感悟勞動精神 “以前總覺得農業生產靠體力,現在才明白,從種植技術到電商營銷,每個環節都需要知識和智慧。”隊員小李在實踐日志中寫道。通過走訪10戶村民和2家鄉村企業,團隊還形成《木莊村產業勞動現狀與發展建議》調研報告,提出“加強技能培訓”“完善物流體系”等可行性建議,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此次“礪行致遠·勞動賦能計劃”鄉村實踐,不僅讓青年學子在汗水中收獲成長,更以實際行動架起城鄉溝通的橋梁。未來,實踐團隊將持續深化與鄉村的合作,以勞動教育為紐帶,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正如帶隊老師所言:“勞動不僅是技能的錘煉,更是責任的傳承,希望青年學子能將這份實踐精神轉化為服務社會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