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徐林村留守兒童繪就成長藍圖
“姐姐,這個‘時光膠囊’真的會在明年打開嗎?” 在宿州市蕭縣徐林村,留守兒童小浩舉著寫滿期許的信紙問志愿者。2025 年暑期,淮北師范大學 “童心筑夢・薪火鄉傳”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守護團走進這里,用心理健康服務、紅色教育、非遺體驗等活動,為孩子們送上了一段難忘的成長記憶。
圖為團隊志愿者合影 張瑩瑩攝
暖心守護:讓心靈不再 “留守”
“孩子最近總愛發脾氣,是不是有心事?” 面對村民的疑問,志愿者葛博昂在 “家長課堂” 上詳細講解兒童心理特點。團隊將專業知識轉化為 “聽得懂、用得上” 的方法,通過家長課堂、兒童心理工作坊等形式,為鄉村注入心理健康理念。
“情緒面具繪制” 活動中,孩子們用色彩表達喜怒哀樂;“快樂角” 里,涂鴉墻成了他們的 “情緒出口”;“心靈樹洞” 信箱里,藏著孩子們不敢說的煩惱 —— 這些都被志愿者一一記下,化作針對性的心理支持方案。
“以前跟爸媽視頻總是哭,現在志愿者教我把想說的話寫下來,說完心里亮堂多了。” 小浩的變化讓奶奶欣慰不已。截至活動結束,團隊累計開展心理輔導 32 次,幫助 12 名兒童緩解了分離焦慮。
紅色研學:在歷史中學會 “堅強”
“戰士們在雪地里打仗都不怕,我打針這點疼算什么!” 參觀淮海戰役遺址后,小宇對志愿者說。團隊帶著孩子們走進紅色遺址,通過 “聽故事、看實物、做模擬”,讓紅色精神融入成長。
“我們希望孩子們明白,成長路上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志愿者丁嘉敏說。紅色教育不僅讓孩子們了解歷史,更培養了他們的抗壓能力。
非遺體驗:剪紙里的家鄉情
“這是我剪的鐘馗,老師說能保護家人。” 在靈璧剪紙課上,孩子們興奮地展示作品。團隊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村授課,讓孩子們在傳統技藝中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
“以前不知道剪紙這么有意思,現在我想教給其他小朋友。” 留守兒童小琳的話,讓志愿者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希望。非遺體驗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讓他們在創作中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
圖為教授留守兒童剪紙技藝 張瑩瑩攝
青春擔當:讓關愛 “不停步”
活動最后,志愿者為每個孩子送上 “心理能量包”—— 勵志繪本、減壓玩具和手寫卡片,還一起埋下 “時光膠囊”,約定明年再聚。“我們會通過線上持續跟進,讓這份關愛不褪色。” 團隊負責人張瑩瑩說。
此外,團隊制作的實踐視頻在中青校園等平臺發布,引發網友關注:“為淮師學子點贊,希望更多人關注留守兒童!”
“三下鄉不是終點,而是責任的起點。” 團隊指導老師鄭穎表示,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徐林村留守兒童,推動 “心理韌性 + 文化認同 + 社會適應” 模式落地,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此次實踐,淮北師范大學學子用專業與熱情,為留守兒童搭建起一座 “暖心橋”。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記中寫道:“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就知道所有付出都值得。守護童心,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