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聯動當地政府開展老人義診、兒童科普,體驗荷塘采蓮探尋蓮文化,參觀赤石暴動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還同步推進反詐宣傳、廉政探訪等,助力青年在服務鄉村中成長。"/>
盛夏蟬鳴起,實踐正當時。6月30日,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青年奔赴福建省南平市五夫鎮,以“聯”字為引,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三下鄉之旅。
“聯”字藏萬象,在這片浸潤著朱熹文化底蘊的土地上,青年們將以四個不同維度的“聯”,書寫青春華章。聯合的“聯”,象征著多方協作的力量;蓮花的“蓮”,承載著千年文化的韻味;廉政的“廉”,傳遞著清正廉潔的精神;憐惜的“憐”,飽含著對五夫鎮孩童的關愛與呵護。亦寄托著對村中長者的尊敬與關懷。四個“聯”各有深意,又相互交融,青年學子們將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知識服務鄉村,讓青春在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為孩童點亮成長的明燈,為老人送去溫暖的關懷,繪就一幅充滿溫情的鄉村服務畫卷。
“聯合”之力,共筑服務橋梁:實踐伊始,青年學子便積極與當地政府緊密聯系。主動向鎮政府相關部門匯報三下鄉活動規劃,結合政府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工作部署,共同制定貼合實際的活動方案。在政府的協調支持下,順利對接各村資源,確定義診場地。活動期間,與政府工作人員攜手,為村中老人開展免費義診,提供測量血壓、血糖等服務;針對兒童組織趣味科普課堂。多方聯動讓服務更精準高效,用聯合的力量為五夫鎮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隊員們走進朱熹故里的萬畝荷塘,以蓮花為紐帶,通過采蓮體驗、攝影創作等活動,深入探尋蓮花承載的千年文化內涵,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理念,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當地蓮農的帶領下,踩著露水來到塘邊。“采蓮要選清晨,此時蓮子最飽滿,蓮莖也不易折斷。”蓮農手持竹籃,示范著如何避開荷葉上的尖刺,“你們看,拇指和食指捏住蓮蓬底部,輕輕一旋就能摘下來,千萬別硬扯。”他邊說邊彎腰踏入沒過小腿的塘泥,腳下的木屐踩出細碎的水聲,轉眼便摘下三個青綠色的蓮蓬。演示剛結束,隊員們便按捺不住期待,分批踏入荷塘。塘水沒過腳踝,帶著清晨的涼意,淤泥在腳下輕輕下陷,又穩穩托住腳步。隊員張炳桂深吸一口氣,學著蓮農的樣子彎腰撥開層層疊疊的荷葉,指尖觸到蓮蓬底部時,他屏住呼吸輕輕一旋,青綠色的蓮蓬便脫離蓮莖,帶著晶瑩的水珠落入竹籃,“原來真的不用費很大力氣!”他轉頭向同伴分享,額前的碎發已被汗水浸濕。
接下來隊員們通過參觀歷史遺跡、聆聽革命故事、交流感悟,深入了解赤石暴動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實踐隊一行抵達赤石暴動紀念館。一踏入館內,隊員們就被館內莊嚴肅穆的氛圍所感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鐫刻著73位烈士姓名的烈士墻,他們在赤石暴動前后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屠殺,年齡最大的40歲,最小的僅18歲。“看到這些年輕的名字,很難想象他們當時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卻依然堅定地為理想抗爭。”實踐隊隊員張詩妍感嘆道。
圖為志愿者們和帶隊老師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赤石暴動紀念館。鄭嘉淇 供圖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依次參觀各個展廳。館內采用全景式仿真場景,結合聲、光、電等現代科技,生動再現了赤石暴動的壯烈場景。在介紹暴動背景的展廳,講解員指著地圖說道:“1941年皖南事變后,部分被俘的新四軍將士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遭受殘酷迫害。1942年,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決定將集中營遷往閩北,轉移途中,赤石暴動爆發。”隊員們駐足凝視著一幅幅歷史圖片和珍貴文物,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中,榮“藥”實踐隊通過文化研習、攝影創作、反詐宣傳、采蓮體驗、探訪廉政場館及紅色教育基地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將理論學習與實地實踐深度融合。隊員們不僅從《愛蓮說》的文字中感悟蓮之品格,在朱熹故里的荷塘邊觸摸歷史文脈,更在與當地群眾的互動中踐行社會責任,于紅色場館的參觀里汲取精神力量。這些實踐既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傳統文化中“蓮”與“廉”的內在關聯,也讓紅色基因與廉政精神在親身體驗中得到傳承與弘揚,真正實現了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的目標,為青年學子扎根大地、服務社會寫下了生動注腳。
(通訊員:鄭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