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市的舜耕山北麓南山腳亂石崗上,靜靜地坐落著一處特殊的場所 —— 淮南大通萬人坑。這里,是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期間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鐵證,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白骨都訴說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
日軍侵占與殘酷統治
1938 年 6 月,日本侵略軍踏上了淮南這片土地,他們設立了 “淮南炭礦株式會社”,將大通煤礦霸占在手。從此,一場長達 7 年的人間地獄般的磨難降臨在淮南礦工的身上。
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礦工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極其惡劣。他們每天被迫進行 12 至 16 小時的高強度勞動,如同奴隸一般。日本監工手持皮鞭和棍棒,時刻監視著礦工們的一舉一動,稍有不順眼,便是一頓毒打。在這樣的殘酷壓迫下,礦工們身心俱疲,生命安全毫無保障。
大通煤礦的老工人都來賓回憶說:“當時工人干一天活,只發給三升半霉麩面。這種面又苦、又酸、又臭,一個饅頭里能找出四五條小紅頭蟲。吃下去,肚漲得難受,再加上沉重的勞累,喝污水溝里的煤水,很多人上吐下瀉發高燒,不幾天就死亡了。” 據了解,僅 1939 年,因惡劣的生活條件和繁重的勞動,就有 6000 人不幸離世。居仁村的八道工房,原本住著 500 多人,然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里的人竟全部死亡。
日本侵略者為了防止礦工逃跑和鎮壓他們的反抗,建立了一系列法西斯組織和制度。憲兵隊、礦井隊、逃亡監視哨、便衣偵察隊以及五人聯坐法等,如同一張張無形的大網,將礦工們緊緊束縛。一旦有人試圖逃亡,抓回來后必將遭受殘酷的毒打,不死也會落得殘廢。若是有人表現出絲毫的反抗,便會被冠以 “私通共產黨” 的罪名,被送往警備隊遭受各種慘無人道的刑罰,如坐水牢、關站籠、上絞架、睡釘床、坐老虎凳和挖心剝皮等,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
“以人換煤” 的血腥代價日本侵略者奉行 “以人換煤” 的罪惡理念,對淮南的煤炭資源進行了瘋狂掠奪。他們不顧礦工的死活,一味追求煤炭產量。在他們眼中,礦工的生命如同草芥,甚至比不上一塊煤炭。
1941 年夏季的一天,礦工余業初和李富先等 11 人在北四槽掌子面掏煤時,突然發現掌子面出現積水,這是極其危險的信號。工人們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選擇退出掌子面,向安全地帶轉移。然而,喪心病狂的日本監工卻用棍子強行將他們趕回危險區域。就在他們剛回去不久,洶涌的地下水瞬間席卷而來,整個掌子面被迅速淹沒。11 名礦工在水中呼天搶地,拼命掙扎著向出口逃生,可出口早已被堵死。水勢不斷上漲,轉眼間,9 人被無情的洪水吞沒,只剩下余業初和李富先兩人攀著一根柱子,伏在坑壁上,靠著旁邊一個未堵嚴的小洞勉強維持呼吸。后來,日本侵略者為了繼續開采那片厚煤層,才讓工人重新打通通向被淹地段的通道,余業初和李富先這才僥幸獲救。
礦工孟廣禮也因日本侵略者對煤炭的貪婪而失去了生命。一天,孟廣禮在南六槽煤區挖煤時,察覺到頭上的煤渣不斷掉落,憑借豐富的經驗,他知道這是煤層下榻的危險預兆,便立即提出不能再繼續作業。但日本監工為了煤炭產量,根本不聽勸阻,硬是強迫孟廣禮留在危險區工作。沒過多久,隨著一聲巨響,巨大的煤層轟然塌下,孟廣禮不幸被煤砸死。
在日本侵略者的殘酷壓榨下,無數礦工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累死、病死、被砸死或打死。據統計,在日軍占領大通煤礦的 7 年時間里,有多達 17000 多名礦工死于迫害。
萬人坑的形成1942 年秋,一場傳染病在礦區肆虐蔓延。日本侵略者在大通礦南設立了兩處用蘆葦搭成的 “大病房”,對外聲稱是為患病礦工提供治療的地方,實際上卻是人間煉獄般的隔離區。這里周圍布滿電網,門口設有崗哨,成千上萬的患病礦工被強行關押在此。日軍不但不給患病的礦工任何醫治,反而對他們進行加倍折磨,加速了他們的死亡。
患病礦工死亡后,日軍強迫其他礦工組成拉尸隊,用筐抬、用牛車拉,將尸體拋棄在南山腳下。一時間,南山腳下尸體堆積如山,慘不忍睹。據當時日本礦務局極不完全且大大縮小的統計,這里共埋了 1.3 萬多具礦工的尸體。1943 年春,為了掩蓋他們的滔天罪行,日本侵略者強令工人在大通礦的南山邊挖了 3 個大坑,將這些礦工的尸骨統統拋入坑中掩埋。這 3 個大坑,便是如今讓世人觸目驚心的淮南大通礦 “萬人坑”。此后,凡是有死人,甚至有些還未斷氣的礦工,都被拖去埋進了 “萬人坑”。
銘記歷史,警鐘長鳴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讓后人銘記這段慘痛的歷史,“勿忘國恥”,1968 年,黨和政府在萬人坑原址建立了大通 “萬人坑” 教育館。如今,教育館內陳列著 100 多塊圖版、100 余件實物展品,生動地再現了日軍入侵、礦山淪陷、以人換煤、血腥統治等場景,那三條由累累白骨組成的 “萬人坑”,更是無聲地控訴著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前來參觀的人。
多年來,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在環境整治、陳列布展等方面不斷提升。其面積從原來的 3 萬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約 10 萬平方米,單日最高接待能力可達 5000 人次,目前已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人員 1300 多萬人次。1995 年,大通萬人坑教育館被確定為 “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 年以來,它又先后被公布為 “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大通萬人坑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入選全國小學語文課本和初中英語課本,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每年的重要紀念日,如 “九一八事變” 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都會有眾多市民、學生、機關單位人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來到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開展紀念活動。他們在這里敬獻鮮花,緬懷先烈,聆聽講解,了解那段屈辱的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人們紛紛表示,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卻的傷痛,我們必須銘記歷史,從中汲取教訓,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要將愛國之志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讓歷史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淮南大通萬人坑,不僅僅是一處歷史遺跡,更是一座警示后人的精神豐碑。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捍衛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榮譽。讓我們銘記歷史,砥礪前行,以史為鑒,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通訊員: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