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游麟創生·藝興滿田”三下鄉實踐團隊攜非遺魚燈照亮社區童年
9月13日下午,合肥工業大學“游麟創生·藝興滿田”三下鄉實踐團隊在完成歙縣汪滿田非遺魚燈的調研后,選擇以授課的方式將魚燈制作工藝和文化底蘊傳遞給更多的少年兒童。由此,這支建筑與藝術學院8名學子組成的團隊走進合肥市環翠社區,他們帶著精心設計的簡易魚燈,把非遺文化轉化為小朋友們能聽懂、會操作的美育課程,切實遞出非遺傳承的接力棒。

實踐團隊與小朋友合影+陳哲彧攝
一、調研轉化創新教學:從田野考察到社區課堂
基于在歙縣汪滿田村對非遺傳承人汪華武老師等的深入調研,團隊創新開發出“簡易版”魚燈制作課程。隊員們用一次性筷子代替竹篾,用蠟筆繪制鱗片,將原本復雜的傳統工藝簡化為趣味手工課。“我們要讓非遺變得可觸可感”,隊長表示,“孩子們通過親手制作,才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

實踐團隊赴汪滿田村實地調研+黃澤錦攝
二、游麟故事文化溯源:從技藝傳授到內涵解讀
“為什么魚燈要做成紅色的呀?”面對孩子的提問,隊員翻開精心制作的繪本,講述起徽州人“年年有余”的祝福傳統。隊員們將調研中記錄的魚燈文化轉化為生動故事,通過動畫演示魚燈在民俗節慶中的演變歷程。在文化溯源環節,團隊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問答,帶領孩子們探索非遺技藝背后蘊含的文化和精神。

課程提問環節小朋友積極踴躍回答+陳哲彧攝
三、游燈展演薪火相傳:從動手制作到自信展示
最后,社區教室化身為一個展示舞臺。孩子們不僅舉著精心制作的魚燈進行游燈展示,更紛紛走上講臺,分享制作心得與收獲。“我用了紅色和金色畫魚鱗,我覺得這樣的魚燈最漂亮!”小朋友舉著魚燈,向臺下學生自信地講解著自己的創作理念,其他孩子也輪流上臺展示。這一刻,孩子們不僅是手工藝制作者,更成為了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播者。

隊長講授魚燈文化+陳哲彧攝
隊員感嘆道:“當看到孩子們站在講臺上,手捧魚燈講述制作故事時,我突然明白了非遺傳承的真正意義—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讓傳統文化成為當下生活中鮮活的存在。”這種“做中學、學中講”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文化自信。

團隊教授小朋友制作魚燈+陳哲彧攝
四、青春為火傳燈以心:雙向奔赴的文化接力
這場看似單向傳授的教學活動,實則實現雙向文化滋養。隊員在教學相長中深化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孩子們則在親手實踐中逐漸形成文化歸屬感。
這次活動不僅是非遺進社區的嘗試,更構建了高校與社區美育共建的新模式。那些懸掛在社區教室的魚燈,搖曳著溫暖的光芒,映照出文化傳承的最美模樣—當青春創意遇見傳統技藝,當大學課堂延伸至社區角落,中華文明的薪火便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