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嘉庚學院7月27日訊】 (通訊員:鄭思儀、周新悅、康榮燁、于萍陽)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蓬勃發展,微塑料污染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南美白對蝦作為梓鴻水產養殖場的核心產品,其養殖過程中的水質狀況直接關系到蝦苗的健康成長和最終品質。2024年7月26日,來自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環境科學院工程學院的閩臺微塑料治理隊在周新悅同學帶領下前往漳州市龍海區港尾鎮,梓鴻水產養殖場進行社會實踐,為科學應對微塑料影響、提升南美白對蝦飼料轉化率和存活率貢獻青春力量。

在探索港尾鎮漁業養殖璀璨篇章的征途上,我們懷揣著對水產養殖發展的深切關注,緊隨梓鴻水產養殖場領航者的步伐,踏上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實地考察之旅。此次探訪,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場地游覽,更是深入洞悉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港尾鎮生動實踐的寶貴契機。通過觀察與學習,我們力圖揭開這片蔚藍海域下,漁業養殖產業蓬勃發展的神秘面紗,為港尾鎮乃至更廣泛區域的水產養殖業繪制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

實踐隊員發現,在風景秀麗的漳州市鎮海村,漁業養殖不僅是村民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更是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受惡劣氣候影響養殖蝦類大范圍死亡的現象時有發生,給養殖戶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面對這一現狀,實踐團成員深入調研,提出了諸多關切與疑問。對此,負責人坦言:專業知識與技術匱乏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政治外交大局等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漁業進入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爭取盡早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我國結合漁業發展實際,制定了《“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

我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康榮燁同學深入剖析了塑料污染的來源及其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并介紹了國內外先進的塑料污染處理技術和案例。他強調,減少塑料使用、加強垃圾分類與回收、建設污水處理廠以及規范船舶碼頭的塑料廢棄物管理,是有效應對塑料污染的關鍵措施。同時,他還提出了將綠色旅游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創新思路,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吸引游客參觀體驗綠色養殖過程,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從而形成旅游、水產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為了更好地推進綠色養殖和生態保護工作,梓鴻水產養殖場擬強化綠色養殖與生態保護,舉措包括: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及政府合作,引入先進環保技術設備;構建完善環保管理體系,設定高標準環保規范;并增強環保宣傳,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共筑環保參與氛圍。

此外,梓鴻水產養殖場還計劃將綠色旅游與水產養殖深度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項目。通過開放養殖區、建設生態觀光步道、舉辦環保主題活動等方式,讓游客近距離感受綠色養殖的魅力,了解環保知識,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旅游+水產+環保”的融合發展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養殖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能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學生們積極參觀梓鴻水產養殖場,展現了極高的實踐探索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不僅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更通過親身體驗,深刻理解到綠色養殖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這種勇于走出課堂、深入實踐的學習態度,不僅拓寬了視野,更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新時代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生動寫照,值得高度贊揚和肯定。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閩臺微塑料治理隊 責任編輯:陳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