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強國,農業強國”的重要論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新麥場精神”實踐隊于8月2日前往壽光市三元朱村,結合家鄉的發展變化狀況,深入學習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探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
圖為實踐隊員在田間地頭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王毓芝 供圖
數智賦能,建設鄉村振興“主框架”實踐隊員跟隨引導員來到了三元朱村的田間地頭,探訪了大棚基地,見證了幼苗嫁接過程,通過近距離觀察,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現代農業技術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時也了解了三元朱村不僅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更是這一核心技術無私傳播的典范。作為冬暖式大棚的發明人,王樂義秉持“只有全國人民富了才是真正的富”的樸素信念,將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無償傳授給全國各省區市的農民兄弟,為他們打開了通往致富之路的大門。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還使得多個偏遠地區的農民也能享受到“壽光菜”帶來的經濟收益。如今,“壽光菜”已成為這些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三元朱村以核心技術為引擎,不僅構建了鄉村振興的“主框架”,更為全國乃至全球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示范。
聚智而強,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據當地人介紹,父輩種棚全靠出大力,用農具鋤地翻地需要干一個多星期,還需要自己用筐子將蔬菜背到外面。如今的蔬菜大棚技術從“土大棚”跨越到了第七代智能化大棚,大棚內的智能化的環境控制系統可以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并自動調整至作物生長的最佳狀態,這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生長速度和品質,還大大減少了能源和水資源的浪費。除了上述應用外,壽光市的蔬菜大棚還采用了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了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傳輸,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壽光市的蔬菜大棚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踐隊在參觀結束表示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高科技的引入和應用,我國的農業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圖為相關負責人為實踐隊員展示大棚內部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王毓芝 供圖
以智增效,發展新型經營“生產力”如今的三元朱村依托其深厚的農業基礎,積極轉型升級,創新性地采用“企業+農戶”合作模式,開創性地探索出一條新型農業經營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之路。該村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強大傳播力,實施線上宣傳與營銷策略,有效提升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與吸引力,成功將蔬菜種植優勢轉化為旅游熱點。通過直觀展示先進的蔬菜大棚技術與精細化的種植流程,讓游客親身體驗現代農業的先進性。如今,三元朱村已逐步構建起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普教育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成為展現現代農業魅力與鄉村風情的高效農業觀光勝地。據當地村民說:“以前還愁蔬菜賣不出去,如今不愁賣,只管種好菜。”這種新型經營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增加了農民的幸福感。
圖為相關負責人為實踐隊員講解創新理念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王毓芝 供圖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不僅加深了對智慧農業發展的認識,還見證了以新質生產力之筆擘畫的美麗鄉村“新畫卷”。如今,國家大力號召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特點,以產業為載體,數字鄉村戰略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未來的鄉村振興的道路,實踐隊員們將聚焦于數字化農業發展,思考數字化技術如何更好地運用到農業發展上,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的翅膀,以新質生產力繪就“農”墨重彩新篇章。
(通訊員:王毓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