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華夏非遺,古韻悠長”以線下實踐方式,開展社會活動。實踐團隊分成若干小組,前往全國多個城市以線下采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非遺制作,參觀非遺博物館進行展品講解等活動來宣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一是探索非遺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教育、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二是通過挖掘和利用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通"/>
以草編夢,非遺煥活
圖為活動工作室中的草編藝術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欣 供圖
中國青年網溫州8月7日電(通訊員 吳律舟)8月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傳承華夏 非遺留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前往位于揚州市的揚州大運河博物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探尋廣洋湖草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踐團隊抵達揚州大運河博物館時,館內的3號展館正在舉行“一草一柳話傳承,一編一織守匠心”的廣洋湖草編特別展覽活動,團隊成員有幸得見并采訪了唐師傅等幾位廣洋湖草編傳承人。隊員們根據時間維度,將采訪問題劃分為廣洋湖草編過去歷史、當前狀況以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幾位師傅也很樂意為隊員們解惑。
關于廣洋湖草編過去的歷史,唐師傅告訴實踐團隊,廣洋湖草編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被當地的農民用于生產和生活,后因為清朝中后期水災連綿,莊稼銳減,就逐漸成為了當地百姓的謀生手段,形成了當地傳統農副業生產項目,“可以說,廣洋湖草編一開始就來自人民,最后也是服務于人民。”唐師傅笑著對團隊成員們說到。世代流傳下來的,不單單是草編工藝與產品,還有廣洋湖周邊百姓用勤勞雙手去爭取,去創造美好生活的夢。
而對于廣洋湖草編的現狀,唐師傅則是向實踐團隊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現在草編已經不好做嘍。”據唐師傅所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塑料制品憑借著工業化帶來的高穩定性和高產量,在市場上對草編產品造成了強勢的沖擊,如今大部分曾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草編產品已經基本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一些草編工藝品得以殘存,而這一切都導致了廣洋湖草編手藝傳承的困難。廣洋湖草編,這一世代陪伴在廣洋湖周邊百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離開人們的生活。
但是,唐師傅對廣洋湖草編未來的發展還是抱有樂觀的態度,“目前大家都已經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塊的保護了,就像博物館這邊邀請我今天來參加關于草編的特別展覽,就像你們大學生會來找我了解草編工藝,我也不怕它徹底失傳了。”據悉,廣洋湖鎮政府近年來逐漸重視對廣洋湖草編這一非遺藝術的保護,開展了大量相關的公益體驗活動,并將草編藝術帶入當地校園之中,使年輕一代看到草編、了解草編,讓廣洋湖草編重新走進人們的記憶當中。在被問及對廣洋湖草編傳承的建議時,唐師傅認為,再讓草編產品去取代塑料制品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扎根于非遺工藝品這一賽道上,充分改良創新,融入當今年輕人喜歡的現代元素,與時代接上軌,讓草編圖為團隊成員在傳承人幫助下體驗草編。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欣 供圖
產品年輕化、時尚化,才能使廣洋湖草編再次走進民眾的視野之中。
采訪結束后,館內另一位傳承人帶著實踐團隊嘗試草編。在體驗編織過程中,團隊成員們認識到,草編是對耐心和細致的巨大考驗,每一根草料都需要編織者精心的挑選與處理,編織過程中也需要參與者不斷去調整自身的角度與力度,任何的差錯都會導致功虧一簣。通過體驗,團隊成員們更加體會到,每一個草編產品背后都凝結著匠人們的汗水與心血,他們以草織夢,只為讓人們重新聽見那來自歷史的低語,感受那千百年如常的質樸與美好。他們手上握著的不再是普普通通的草,而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自古以來對生活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通過本次線下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更加深入認識了廣洋湖草編的非遺魅力。草編作品的每一個結與線條之中,都藏匿著匠人的心血,都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它的背后,是廣大勞動人民跨越古今的智慧,是他們不死不滅的生活情懷,更是他們用雙手編織出的,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團隊成員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她們能把此次實踐活動帶來的體驗與決心,轉化為實際行動,賡續傳統文化的火種,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廣洋湖草編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