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華夏非遺,古韻悠長”以線下實踐方式,開展社會活動。實踐團隊分成若干小組,前往全國多個城市以線下采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非遺制作,參觀非遺博物館進行展品講解等活動來宣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一是探索非遺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教育、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二是通過挖掘和利用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通"/>
陶韻匿蘊陽羨城 紫砂盡顯人間溫
中國青年網溫州8月7日電(通訊員 吳律舟)8月7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傳承華夏 非遺留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前往以紫砂陶而聞名的宜興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團隊成員向游客講解展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禾 供圖
為探尋“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足跡,實踐團隊先是前往了宜興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欣賞了一件又一件承載著歷史厚度的紫砂藏品,這些紫砂匠人的技藝結晶靜靜地躺在展廳之上,它們跨越時空,無言地望著來往的游客,似乎在向他們訴說古人深邃的思考。“紫砂藝術的美感就在于,它是含蓄傳統的紫砂陶器與高貴典雅的中國藝術的結合。”穿梭在斑駁陸離的紫砂世界中,一位團隊成員發出這樣的感概。在結束參觀后,實踐團隊不忘宣傳非遺文化的使命,通過自身對紫砂陶文化的了解,幫助工作人員向來往的游客進行講解,致力于講好每一把紫砂展品背后的故事,為宣傳宜興紫砂陶非遺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觀完宜興博物館后,實踐團隊又前往了位于宜興市丁蜀鎮的鮑明亞紫砂陶藝體驗館。在這里,團隊成員幸運地采訪到了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傳承人鮑明亞師傅。據鮑師傅所說,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傳承并非易事,制作過程的枯燥,初學時期的低薄收入,這些困難都是需要傳承人需要去克服的。“很多人在起步階段就已經放棄了。”在接受團隊采訪的同時,鮑師傅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陶器修形工作。團隊成員還詢問了鮑師傅對紫砂陶未來發展的看法,鮑師傅表示,她對目前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傳承仍持樂觀態度,宜興紫砂陶憑借自身的優良品質與響亮口碑,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著較大的市場,并不擔心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但有些問題還是存在的。”鮑師傅也有一些憂慮,在她看來,紫砂陶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創新,如何能跟上年輕一代的審美價值,在傳統工藝中融合新時代元素,是這一非遺產品如今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她們這些非遺傳承人當下最需要去鉆研的。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紫砂陶制作流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禾 供圖
在采訪結束后,鮑明亞師傅帶著實踐團隊體驗了制作宜興紫砂陶的整個流程,打泥條、打底片、切口、拍身筒、覆底部、圍身筒、修形等近幾十道工序頗為不易,稍不留神就會功虧一簣,幸好有鮑師傅在一旁仔細耐心的講解與指導,團隊成員們才順利完成了那份屬于自己的紫砂陶器。手工拉胚考驗的不僅是手上的功夫,更在于手工的溫度,通過這次艱辛的體驗活動,團隊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像鮑師傅這樣的“紫砂陶制作技藝”傳承人的濃厚匠心,她們用心傾聽著來自泥土靈魂深處的呼吸,用指尖上那千百年傳承的魔法,將平平無奇的紫砂泥化為泥土與火的共舞的結晶。也正是紫砂匠人們對工藝的極致追求,對美的不懈探索,讓紫砂陶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陶瓷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紫砂陶終究是要給人用的,大眾對我們作品的認可就是我繼續傳承的動力。”以器為用,是對手藝人最大的尊重。
通過本次線下實地走訪,團隊成員對宜興紫砂陶這一非遺文化的魅力有了更加直觀的體驗。紫砂陶之美,非單因其文雅華麗,更在于它在那方寸之間,細微之處,皆承載著的厚重歷史與沉淀歲月。此外,團隊成員還認識到,身為中國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更是要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的力量,在守正中持創新之魂,在創新時秉守正之基,使非遺文化重新勃發生命力,向世界遞出那在千年歷史長河中仍歷久彌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