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紅色記憶中的覺醒與抗爭
2025年7月18日,長安大學一行人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來參觀學習。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就像翻開一部波瀾壯闊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熱血與犧牲、理想與抗爭。
踏入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震撼人心的“石破天驚”雕塑。一只強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緊緊扣住漢陽造步槍的扳機,仿佛要沖破舊世界的黑暗,喚醒沉睡的大地。這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南昌起義精神的象征——無畏、果敢、堅毅,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人武裝反抗的決心。
新館的陳列大樓是歷史的寶庫,沿著參觀路線前行,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1927年那個風云激蕩的夏天。
“危難中奮起”展廳,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訴說著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中華大地,共產黨人面臨生死存亡考驗的艱難處境。但先輩們并未屈服,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絕境中尋找希望,為革命的火種尋找新的土壤。
來到“偉大的決策”展廳,能看到起義決策背后的故事。當時,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決定在南昌發動起義,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革命先輩,在艱難險阻中承擔起歷史的重任,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為了理想不惜付出一切。
“打響第一槍”展廳還原了起義的激烈場景。槍炮聲、喊殺聲似乎在耳邊回響,起義軍們手持簡陋的武器,向敵人發起沖鋒。他們的身影雖然單薄,但意志堅如磐石,用生命詮釋了對革命的忠誠。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正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讓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南征下廣東、轉戰上井岡的歷程同樣艱苦卓絕。起義軍在南下途中遭遇重重困難,但他們沒有退縮,反而在挫折中不斷成長,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這一段歷史,讓我明白,革命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唯有堅持與奮斗,才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舊館的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層大樓,原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起義部隊包租下這里,將其作為起義的指揮中心。走進舊址,仿佛能看到周恩來等領導人在這里日夜操勞、指揮作戰的身影。室內的陳列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參觀過程中,最讓人動容的是那些年輕的烈士們。他們和我們一樣,曾是朝氣蓬勃的青年,懷揣著夢想與追求。但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他們毅然投身革命,用熱血譜寫了壯麗的青春之歌。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青春不僅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更是一份責任與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傳承先輩們的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出紀念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南昌八一起義的歷史,是一部英雄的史詩,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它激勵著我們,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與挑戰,都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要銘記歷史,不忘初心,讓紅色基因在血脈中流淌,讓八一精神在奮斗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