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號召,落實“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振興”的國家政策,蘭州理工大學“探耕地之基,筑振興之路”赴西北地區實踐調研團于2025年7月13日至14日深入黃土高原鄉村地區,開展了以“科技賦能耕地保護,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監測撂荒耕地,為土地管理和農業決策提供支持。
數智加持:數字化轉型構建現代農耕“新底座” 7月14日清晨,實踐隊員們徒步穿梭于田間小道,目光仔細掃過每一塊耕地。逐塊記錄土地現狀:有的地塊雜草叢生,仍能看到依稀的犁痕;有的則被臨時當作堆場,留下了明顯的硬質化痕跡。實踐隊員用手持GPS精準定位地塊邊界,拍攝現狀照片,實踐隊員遇到在田邊忙活的留守農戶,停下腳步,“大爺,這塊地有多久沒種啦?”“之前是因為勞力不夠才荒著的嗎?”帶著鄉音的問答在田埂上響起,成員們一邊認真記錄農戶口中的撂荒時間——“快兩年了”“去年秋收后就沒再動過”,一邊仔細詢問背后的緣由:是年輕人外出務工導致勞力短缺,還是灌溉設施老化難以引水,或是地塊零散不便機械化耕作。當聊到復耕意愿時,農戶眼中閃過的期待與猶豫被記下:“要是能修修水渠,我還是想把地重新種起來”“就怕忙活一年,收成還不夠成本”。一上午的穿梭與記錄,汗水浸濕了衣衫,卻換來了厚厚一沓“撂荒耕地檔案”。每一頁都附著清晰的定位坐標、現場照片,以及農戶口述的細節備注。
(圖為實踐隊員實地調研撂荒地塊 中國青年通訊員 田玲娟供圖)
融合賦能:社會化服務激活“耕”新動力 7月14日下午,實踐隊員開展了耕地保護宣傳活動。他們精心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宣傳冊和調查問卷,用通俗的語言解讀“耕地保護法”條款和復耕補貼政策,針對年輕農戶,成員們拍攝了5期短視頻,演示如何通過手機APP查詢自家耕地的遙感影像,講解“免耕播種”“有機肥替代”等適用于黃土高原的輕簡化技術。不少農戶看完后主動詢問復耕技術細節,甚至邀請隊員到自家地塊現場指導,形成了“科技賦能+群眾參與”的良好互動氛圍。實踐團隊也注意到,綠色生產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技術接受度有限、綠色認證門檻高、成本補貼機制尚待健全。如何在“愿意種”和“能種好”之間架起政策與服務的暢通橋梁,仍是各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的關鍵課題。

(圖為實踐隊員解讀耕地保護法 中國青年通訊員 任新潔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隊員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實踐,他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地理知識,更深刻體會到了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導老師說“腳踩泥土,才能了解農業;深入鄉村,才能讀懂中國。”團隊成員表示,將把這次實踐的收獲轉化為實際行動,從節約糧食、愛護環境做起,積極參與耕地保護宣傳活動,為建設美麗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將持續跟進調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讓科技之光照亮田野,為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添磚加瓦。
(通訊員 謝婷娟)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 中國青年通訊員 田玲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