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紅色記憶,紅雁在行動
煙臺大學“紅雁翱翔隊”:踏尋紅色足跡,傳承不朽精神。近日,煙臺大學機電汽車工程學院“紅雁翱翔隊”實踐隊開展了一場為期7天的“尋找紅色記憶和紅色人物”主題實踐活動。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劉梓任、劉碩等7名隊員組成的團隊,循著歷史的足跡,走進膠東大地的紅色地標,用實地探訪、深度訪談、創意實踐等方式,解碼紅色基因的時代密碼。
實踐活動以一場莊重的出征儀式拉開序幕。校領導為團隊授旗時強調,青年學子當以紅色歷史為鏡,在實踐中汲取奮進力量。隊員們領取物資后,經過安全培訓與行程部署,帶著期待踏上旅程。途中,一部膠東革命紀錄片讓大家提前沉浸在那段烽火歲月的記憶中,當晚的行前會議上,各小組明確分工,為后續活動筑牢基礎。
首站膠東革命紀念館內,銹跡斑斑的武器、泛黃的戰地書信、詳實的歷史影像,在講解員的講述中變得鮮活。“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段歷史都刻著初心。”隊員朱鴻斌在參觀筆記中寫道。與館方工作人員的座談中,大家圍繞“如何讓紅色故事打動Z世代”展開熱烈討論,碰撞出不少創新傳播的思路。午后,隊員們徒步前往煙臺山抗日烈士紀念碑,沿途隨機采訪的市民中,有老人講述父輩的戰斗經歷,有學生分享紅色研學感悟,讓大家感受到紅色文化在民間的鮮活傳承。紀念碑前,敬獻花籃、默哀致敬、重溫誓詞的儀式雖簡,卻讓每個人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
膠東紅色秘密交通線的探訪,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無形戰線”的驚心動魄。在棲霞市交通站舊址,隊員們仔細觀察著當年用于隱藏情報的暗格、傳遞信號的窗欞,模擬情報傳遞時的緊張感,仿佛穿越到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午餐時,一碗糙米飯、一碟咸菜的“革命簡餐”,讓大家對“艱苦奮斗”有了更直觀的理解。徒步5公里重走交通線的過程中,設置的“破譯密碼”“緊急轉移”等任務,讓隊員們切身體會到地下工作者的智慧與膽識。
“對話英雄”環節,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令人動容。上午拜訪的老革命,雖已步履蹣跚,講述起戰斗經歷時眼神卻格外明亮,“為了新中國,多大的犧牲都值得”的話語擲地有聲。隊員們一邊認真記錄口述歷史,一邊為老人送上精心準備的紀念冊。下午與兩位市級道德模范的交流,則展現了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延續——一位扎根鄉村教育數十年的教師,用堅守詮釋著“奉獻”;一位帶領村民致富的村支書,用實干踐行著“擔當”。非遺與紅色文化的碰撞,擦出別樣火花。膠東剪紙課上,隊員們手中的紅紙漸漸變成黨徽、紅船、英雄群像;膠東面塑臺前,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革命人物形象被塑造出來。作品展示時,大家看著這些融入紅色元素的傳統手工藝品,真切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紅色故事會上,有隊員講述膠東母親舍子救傷員的事跡,有隊員分享當代消防員逆行救災的壯舉,即興情景劇《交通站的一天》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最佳講述人”的評選讓紅色故事在互動中深入人心
成果創作階段,隊員們各展所長:視頻組將七天的素材剪輯成《紅色足跡》系列短視頻,用鏡頭語言講述所見所聞;圖文組整理的調研報告,詳細分析了紅色資源的保護現狀與傳播建議,繪制的紅色地圖標注著每一處探訪地的歷史意義。
實踐成果匯報會上,當短視頻里的歷史場景與現實探訪交織呈現,當紅色地圖上的每一個標記都有故事支撐,當充滿創意的文創作品展現出紅色文化的年輕態,到場的領導與媒體紛紛點贊。“這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場生動的思政課。”當地宣傳部負責人評價道
返程途中,隊員們交流著七天的收獲。隊長說:“我們帶回的不僅是100多張照片、幾卷視頻素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場紅色之旅,讓“紅雁翱翔隊”的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記憶從未褪色,紅色精神始終是照亮前路的燈塔。作為新時代青年,他們將帶著這份感悟,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用實際行動傳承不朽的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