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新聲 數智繪鄉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團隊走進城固調研數字稻漁產業
通訊員:王微、徐鳴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云耕稻漁賦新能”數字農業考察團
盛夏時節,陜西漢中城固縣龍頭鎮的稻田連片,綠浪翻滾,田野間彌漫著豐收的氣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的青年調研團隊走進六一村、新華村、新光村,開展“數智物聯網技術賦能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實地調研,用腳步丈量鄉土,用數據描繪鄉村振興的生動畫面。
調研團隊由教師指導,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參與,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及現場觀察,共收集到378份有效數據。調研顯示,城固縣的數字稻漁模式正經歷“萌芽—擴張—優化”三階段演化,政策支持、企業運營與村集體組織形成合力,推動土地流轉、產業整合和經濟效益提升。借助物聯網技術,農戶可實時掌握水質、氣象及作物生長情況,實現精準生產管理,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經濟價值不斷顯現。
問卷和訪談結果顯示,農戶土地流轉及參與意愿不僅受經濟收益影響,還受到風險認知、社會信任及同輩示范效應作用。家庭與同輩的“羊群效應”在決策中顯著,而村委和企業的公信力增強了農戶長期參與的穩定性。青年學子在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交流,將課堂理論與實踐結合,既掌握了數字農業的運作模式,也深刻理解科技賦能鄉村產業的現實意義。
此次調研采用質性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多元主體的利益結構與互動機制,構建稻漁模式組織演化框架;同時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對農戶土地轉出意愿影響因素進行穩健性檢驗。研究發現,信息公開、技術培訓和政策激勵可以顯著提升農戶數字技術認知和風險應對能力,而優化數字平臺與多方協作機制能夠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在稻浪翻卷的田野間,青年學子用筆記錄,用鏡頭捕捉,用數據分析,他們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與實踐者。調研成果為城固縣數字稻漁模式的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全國數字農業推廣和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參考樣本。數字稻漁產業正在城固大地生根發芽,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產業升級的新引擎,同時也為青年參與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