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封筱、鄒修國、王子月)7月6日至18日,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茗山鄉韻,智啟新篇”AI+鄉村振興實踐團依托學院大數測控實驗室實驗室科研成果,在電子信息系主任鄒修國、專職團干部封筱的指導下,赴南京市、溧陽市多處茶園開展系統性調研。實踐團通過智能化設備精準采集茶葉生長數據,為產業升級筑牢科技支撐,又以交互體驗、數字展陳等創新形式,生動展現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的前沿成果。這場“科技+農業”的深度碰撞,既為傳統茶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南農方案,也探索出一條“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普推廣”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走進獅子嶺:數智賦能新茶鄉
7月7日,實踐團首站在南京浦口文旅集團獅子嶺茶園開展茶葉病害與土壤檢測實踐活動,茶園負責人鄭潤民全程提供專業陪同與細致指導。鄭潤民結合詳實資料與生動案例,系統介紹了茶園從早年散戶零星種植到規范化規;l展的演進歷程,重點闡述了近年來在綠色種植技術應用、有機認證體系建設等取得的顯著成果。成員們嚴格遵循農業檢測的科學規范流程,手持專業儀器深入茶園各處采樣點。大家精準測定土壤的酸堿度、有機質含量、氮磷鉀比例等關鍵參數,仔細記錄數據并標注采樣位置。同時逐一觀察發病葉片的部位特征,詳細記錄病斑形態、顏色深淺及分布密度,用相機多角度拍攝留存影像資料,最終收集到數千張茶葉病害圖片。這些圖片將被用于后續的病害分析和研究, 為茶場提供科學的病害防治建議,保障茶葉產業的穩定發展。

深入天目湖:智能巡檢興茶園
7月8日,實踐團前往溧陽市天目湖同生茶場,開展智能茶園巡檢設備試點應用實踐。本次試點聚焦于該地主要茶葉品種——龍井茶,圍繞土壤指標與病害情況開展數據采集與分析。實踐團在茶場負責人錢參西的帶領下進行了實地調研,將實驗室的智能巡檢設備進行實地部署,對茶園土壤溫濕度、電導率等關鍵參數進行了實地檢測,并采集了多組茶葉病害樣本圖像,形成較為完整的田間數據集。團隊成員對溧陽天目湖同生茶場與南京浦口獅子嶺茶園所采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初步分析出兩地在土壤環境和病害發生情況方面的差異,后續進一步制定針對性管理措施。此次試點不僅驗證了智能巡檢設備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性,也為跨區域數據分析和技術推廣打下了基礎。
走訪茶農間:科技研發明方向

7月9日至11日,先后深入雨花臺風景區觀景茶園與江寧區黃龍峴茶園,在茶園展開實地采訪與調研,探尋科技賦能茶業發展的路徑。通過與工作人員一對一深度訪談交流,從茶葉選種標準、茶園地理環境特性、種植管理模式、土壤養護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治手段及氣候因素對茶葉生長的影響等多個維度,系統了解了茶葉種植、日常養護的全流程,以及現有智能設備在茶園中的應用現狀。團隊重點聚焦茶葉種植過程中的核心難點問題,精準捕捉茶農在生產實踐中面臨的實際困境與對智能設備的具體功能需求,為實驗室相關智能設備的功能迭代與優化完善提供了第一手實踐依據,助力科技成果更精準地解決茶農痛點。此次茶園調研進一步深化了實踐團對茶葉生長環境、不同品種種植養護規律及氣候影響等關鍵要素的認知,為智能設備在茶業場景的應用改進筑牢了實踐基礎。
科普金陵地:智匯成果展新顏

7月14日至15日,為深化科技助農理念的社會傳播效應,實踐團在金陵圖書館成功舉辦農業智能化成果主題展覽,通過“科技展示+互動體驗”的創新形式,向市民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業科技盛宴。展覽現場,智能采摘機器人、作物表型識別系統等10余項自主研發成果精彩亮相,團隊成員結合茶園調研案例,以生動的案例向參觀市民闡釋了智能裝備在提升農業生產效能、優化勞動強度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價值,并收集了市民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意見建議,活動吸引超1000人次參觀。此次展覽不僅立體化呈現了科技創新對現代農業的賦能成效,更通過社會反饋為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需求導向,為后續技術研發與創新實踐開拓了新的思路維度。

此次茶鄉實踐活動既是青年學子扎根鄉土的生動寫照,更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鏗鏘序曲。“茗山鄉韻,智啟新篇”AI+鄉村振興實踐團在調研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土壤數據、病害樣本、生產需求等資料,為茶業領域智能設備的研發與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實驗數據與研究方向,這不僅是“實驗室到田間”的技術轉移,更是“課本知識”向“實踐課堂”的轉化升華,青年學子們也在服務三農的實踐中收獲了成長,彰顯了新時代農科人才的使命擔當。未來,實踐團將持續讓智能科技真正扎根田間地頭,為茶產業振興貢獻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與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