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實踐:在能源電力一線淬煉工匠精神
在“雙碳”戰略重塑能源產業格局的時代背景下,南京師范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能”動未來,“源”夢實踐團成員戚亮亮與其他團隊成員以扎實的暑期實踐行動,生動詮釋了理論聯系實踐的青春答卷。在蘇州工業園區藍天燃氣熱電有限公司為期一個月的實習中,這些青年學子從安全生產的“生命線”到精密設備的“體檢員”,從智慧中樞的“數據哨兵”到產教融合的“創新橋梁”,用專業素養與工匠精神鋪設了一條從書本到現場的成長之路,彰顯了新時代大學生服務國家能源轉型的責任與擔當。
筑牢安全根基:從理念認知到行動自覺的全面提升
蘇州藍天熱電有限公司作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調峰電廠,其“安全即生命”的理念貫穿生產全流程。戚亮亮一行人的實踐之旅始于一場深入人心的安全培訓。屏幕上循環播放的違規操作事故案例,讓會議室空氣逐漸凝固。“所有的事故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師傅的講解與事故畫面的交織,將抽象的安全規程化為具象的生命警示。在廠級、車間、班組三級安全教育中,戚亮亮逐漸領悟到:“安全不是被動的‘要我安全’,而是主動的‘我要安全’,最終要升華為‘我會安全’的能力。”這種認知的轉變,成為他貫穿整個實踐的精神底色。
深入生產區后,團隊成員跟隨師傅開展例行巡檢。在燃機外冷卻水增壓模塊前,師傅手持測溫槍貼近管道,如同醫生把脈般檢測設備運行狀態;聽針捕捉汽輪機軸承的細微異響,仿佛在聆聽機械的“心跳律動”。回憶師傅指著閥門上的紅色箭頭強調“這是緊急情況下的救命指南”時,戚亮亮在實踐日志中寫道:“安全不是標語墻上的口號,而是巡檢路上每一步的腳踏實地,是每一次測溫槍與管道的緊密接觸。”
深化專業實踐:從理論積淀到工程應用的創新突破
走進汽輪機廠房,迎面而來的是設備運轉的轟鳴聲。透過防護欄,戚亮亮注視著每分鐘3000轉的高速轉子,課本中的“朗肯循環”在此刻具象為金屬的震顫與蒸汽的呼嘯。師傅引導他記錄推力軸承溫度、振動幅度等關鍵參數:“汽輪機就像精密調校的鋼琴,每個數據都是琴弦的張力指標,失之毫厘就會走音。”在集控中心,布滿整面墻的監控大屏實時跳動著上千個數據點,值班長將“燃料燃燒-蒸汽做功-電能輸出”的抽象理論,拆解為鍋爐壓力曲線、發電機負荷率等具象參數,讓傳統的理論知識變得深入淺出。
參與余熱鍋爐檢修時,戚亮亮第一次親手觸摸到螺旋鰭片管的余溫。師傅講解的“煙氣深度冷卻技術”,讓他恍然大悟教材中“提高熱效率”的公式背后,竟是數以萬計鰭片管構成的巨大換熱矩陣。這種理論與現實的強烈呼應,正如他在日志中所寫:“課本里的每個定理都在車間里跳動,問題在于我們能否聽懂機器的語言。
推動產研融合:從學術探索到產業價值的戰略轉型
在與藍天熱電資深員工的座談會上,關于“新能源并網技術瓶頸”的討論讓戚亮亮意識到:實驗室的理想模型,必須經受電網調頻需求的嚴苛考驗。當技術主管展示“智慧電廠”的數字孿生系統時,他敏銳發現其中正包含著導師課題組研究的預測算法,“學術論文里的數學符號,原來能驅動整個電廠的優化運行”。
協鑫公司與南京師范大學的產學共建揭牌儀式,更讓他見證產研融合的無限可能。在與杰出校友的交流中,某位參與過“燃機國產化”項目的學長分享道:“從實驗室小試到工業放大,就像把微雕藝術刻在萬噸鋼錠上。”這番話讓戚亮亮重新審視自己的課題方向,他在日志中反思:“科研的價值不在于模型的復雜程度,而在于能否解決汽輪機葉片上那0.1毫米的涂層脫落問題。”
這段實踐經歷,是“能”動未來,“源”夢實踐團深耕能源領域的生動縮影。從安全意識的覺醒到產研視野的開闊,戚亮亮與團隊成員共同詮釋著“嚴謹到毫厘”的能源人品格。正如他在總結會上所言:“當我在集控室看到自己參與優化的參數曲線平穩運行時,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度電必爭’的工匠精神。”
在能源革命與數字革命交匯的時代,像戚亮亮這樣既扎根一線又仰望星空的青年學子,正在用獨特的方式書寫新型工匠精神的注腳。他們的成長故事昭示著:實現“雙碳”目標的征程,不僅需要顛覆性技術創新,更需要無數青年在汽輪機的轟鳴中傾聽產業的脈搏,在數據的洪流里把握時代的律動。而這,正是中國能源事業最深厚的底氣。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