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相傳”紅色研學隊
- 隸屬院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實踐地區:山東
- 指導老師:
- 團隊隊長:
- 團隊成員:
- 發布時間:2025-06-29
- 瀏覽次數:
團隊展示介紹
海風獵獵,軍旗獵獵。2025年6月24日上午,機電工程學院團隊踏入海軍博物館,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黃海之濱展開。館內中央廣場上,遼寧號航母的1:1甲板模型氣勢如虹,艦載戰斗機以完美起飛性態靜臥其上,仿佛隨時準備沖向云霄。
"看!這是我們學院參與研發的某型艦載機電磁阻尼裝置的原型!"機械工程專業同學指著艦載機起降演示區激動地喊道。講解員介紹,這項技術突破使戰機起降成功率提升40%,背后是無數機電工程師十年如一日的攻關。這讓團隊成員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專業知識與國防建設的緊密聯系。
在深海展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模型前圍滿了好奇的面孔。"為什么耐壓艙的螺栓要設計成這種螺旋形?"有位同學追著講解員問個不停。"這涉及到我們在材料力學課程中學習的應力分布原理,"輔導老師接過話題,"這種結構能將深海壓力均勻分散,就像我們用工程思維化解時代使命的重重挑戰。"
最讓團隊震撼的是"海空衛士"王偉烈士的主題展區。模擬駕駛艙還原了他在南海撞機前的最后視角,儀表盤上紅色警告燈逐一亮起,通信頻率里傳來冷靜的報告聲。"同學們理解了什么是'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有位同學在觀后感中寫道,"不是壯烈的口號,而是專業技能的極致發揮,是在絕境中堅守崗位到最后一秒的責任擔當。"
此次海軍博物館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海軍裝備發展史,更實現了專業認知的三次升華:從教材理論到裝備實踐,從個體感動到團隊傳承,從知識學習到科普反哺。實踐結束后,學生們自發組建"機電藍軍社團",計劃開發系列軍事科普教具,用專業特長讓紅色國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發芽。
社會實踐團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