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上的體溫——朱炳仁《熔銅生肖》里的火與情
朱炳仁的《熔銅生肖》在展廳里散發著古銅色的微光:不同于傳統青銅器的規整紋樣,這些生肖雕塑的表面布滿不規則的褶皺與孔洞,仿佛剛從烈火中掙脫出來,還帶著未褪的灼熱。作為“熔銅技藝”的開創者,他讓冰冷的金屬第一次有了呼吸般的溫度。
傳統鑄銅講究“失蠟法”的精準,而朱炳仁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將銅料投入烈火,任其在高溫中自然流淌、冷卻、龜裂,再以錘擊、打磨的方式“喚醒”金屬里的形態。展廳中央的《熔銅虎》最是震撼:虎口大張,卻沒有兇戾之氣,融化后凝固的銅汁在虎身形成天然的斑紋,像極了虎皮的肌理,而故意保留的幾個孔洞,讓光線能穿透“虎身”,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影子,仿佛這只猛獸正從時空的裂隙中走來。
這些生肖不再是符號化的吉祥物。《熔銅兔》的耳朵歪向一側,帶著幾分憨態;《熔銅蛇》的身體盤繞成太極的輪廓,暗合“生生不息”的哲思。朱炳仁說:“銅在火里會說話,你得聽它說。”他放棄了對金屬的絕對控制,反而讓銅料的自然屬性成為藝術的主角。當我們在這些帶著火痕的雕塑前駐足,看到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更是一位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原來最堅硬的金屬,也能藏著最柔軟的詩意。
大學學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