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為響應國家為響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國家政策,蘭州理工大學“探耕地之基,筑振興之路”赴西北地區實踐調研團于2025年7月13日-14日深入鄉村,實地調研。
躬耕實踐踐初心,青春筑夢興鄉村初到實踐地時,夏日的陽光把土地曬得滾燙,實踐隊員手持GPS沿著蜿蜒的田埂前行,腳下的土路時而松軟如棉,時而堅硬如石。那些遙感影像上標注為“疑似撂荒”的地塊,在眼前漸漸鋪展開具體的模樣:有的地塊被半人高的雜草覆蓋,撥開叢草,泥土里還能摸到深淺不一的犁痕,像老人手上的皺紋,默默訴說著幾年前春耕秋收的忙碌;有的地塊邊緣堆著破舊的農具和廢棄的塑料膜,中間被碾得堅硬平整,農戶說這里去年被用來堆放收割的玉米稈,后來就再沒翻過土,“年輕人都出去了,家里老兩口種不動這么多地嘍”。與留守的大爺大媽聊天時,他們總會指著遠處的山坡感嘆:“那片地以前種小麥,畝產雖不高,但夠一家人吃,現在娃在城里開了店,地就荒著了。”這些細碎的話語里,藏著勞動力流失的無奈,也藏著對土地既眷戀又無力的復雜情感——我們忽然明白,撂荒的從來不是單純的土地,而是鄉村發展中亟待破解的現實困局:如何讓種地有奔頭,讓年輕人愿意回來,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圖為實踐隊員向村民了解耕地保護情況 任新潔 攝)
數字賦能破撂荒,砥礪前行促三農遙感技術的應用,讓實踐隊員看到了科技賦能農業的可能。但更讓我們觸動的是,當我們把遙感識別出的撂荒地圖拿給村干部看時,他指著其中一塊地說:“你們這圖準得很!這塊地前年因為暴雨沖壞了水渠,澆不上水才荒的,要是早能看出來,我們就能早點申請修水渠了。”那一刻,我們突然懂得,技術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能照亮現實的光——它需要扎根大地,需要貼著泥土的溫度,才能真正成為土地管理的“導航圖”。就像我們在田間拍攝現狀照片時,總會蹲下來看看土壤的顏色,問問農戶最近的降水情況,這些實地細節,遠比屏幕上的光譜曲線更能解釋“為何撂荒”。

(圖為實踐隊員利用遙感技術拍攝撂荒地圖 任新潔 攝)
此次實踐,我們帶回來的不僅是裝滿數據的硬盤、寫滿記錄的筆記本,更是對土地的敬畏與牽掛。那些在田間走過的路,與農戶聊過的天,在實驗室里調試過的模型,都在告訴我們:鄉村振興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它藏在每一寸被妥善利用的土地里,藏在科技與實際需求的結合里,更藏在年輕人愿意俯身扎根的擔當里。未來,我們或許還會在實驗室里優化算法,或許會回到鄉村推廣技術,但無論在哪里,這次實踐教會我們的——讓技術貼著大地走,讓青春跟著土地興——都會是我們前行的方向,守護耕地,就是守護飯碗,守護鄉村的未來,守護每一個普通人對“家園”的期盼。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 田玲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