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廣西師范大學“潔護鄉行隊”踏上了全國多地的山鄉與城鎮,開展了一場關于化工產業對農村環境影響的深度調研。這支年輕而充滿使命感的團隊,聚焦化工行業污染問題,致力于推動化工行業的綠色轉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倡導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文獻研究與實地走訪的深度融合,他們正努力讓農村生態煥發新生。
項目啟動之初,潔護鄉行隊發起了一項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居民表示,身邊的化工廠污染問題較為嚴重,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盡管化工產業在地方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如何實現綠色轉型,減少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村邊的那條河以前清澈見底,現在卻渾濁不堪,村里人都說是化工廠排的污水。”一位來自山西的受訪者在問卷中寫道。
為深入了解化工產業的污染治理現狀,潔護鄉行隊兵分兩路,一隊前往廣東、甘肅、江西等地的化工企業進行實地調研。
在廣州貽順化工有限公司,團隊參觀了企業的廢氣處理裝置,并采訪了企業負責人。負責人表示:“我們安裝了活性炭吸附裝置和催化燃燒設備,廢氣達標后才排放。廢水也建了專門處理站,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進行處理。廢渣則分類存放,能回收的回收,不能回收的交由專業機構處理。”當被問及綠色轉型的挑戰時,他坦言:“最大的困難是成本問題。綠色技術研發難度大、周期長,有時候研發出來了,應用成本又高,企業推廣起來有壓力。”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廣州貽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高鎮東攝
在蘭州鋁業有限公司,團隊了解到該企業已采用布袋除塵設備、脫硫脫硝系統等環保設施,并在廢水處理、廢渣回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正在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未來五年目標是清潔能源使用率提升38%。”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蘭州鋁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張楠攝
而在江西贛州全南縣國寶化工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介紹道:“我們把大部分油性漆換成水性漆,從源頭減少污染。噴涂車間加裝了密閉收集罩,廢氣排放大幅減少。清洗廢水處理后用于廠區綠化,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盡管“綠色發展”已成共識,但技術瓶頸與資金壓力如同兩道關卡。一位企業負責人說:“綠色轉型是大勢所趨,但中小企業資金有限,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持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圖為團隊成員在全南縣國寶化工有限公司調研 劉文森攝
與此同時,潔護鄉行隊的另一支隊伍深入廣東、廣西、山西等地的農村地區,開展實地走訪與問卷調查,了解化工廠對農村環境與農業生產的影響。
在廣西崇左的一位農戶家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以前村邊的河水清澈見底,夏天孩子們都在河里玩。現在河水變渾了,河邊偶爾還有人偷偷排污水,大家都不敢去河邊玩水了。”另一位農戶則表示:“我們家的莊稼這幾年產量還算穩定,但聽說地下水可能受到了污染,村里現在很多人都擔心莊稼可不可以放心吃。”在山西介休,一位農戶坦言:“化工廠確實帶來了一些就業機會,但環保措施必須跟上。要是能發展綠色產業,既保護環境又增加收入,那是最好的。”也有部分農戶對化工企業的環保措施表示認可。一位村民說:“廠里煙囪不冒黑煙了,聽說廢水也處理過才排,周邊環境沒受啥影響。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

圖為團隊成員在廣西崇左對農戶進行采訪 許雯婷攝
在調研中,團隊還發現,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正在逐步提升。“現在村里有人往河里倒垃圾,也會有人出來勸阻。”一位村干部表示,“但我們還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宣傳引導,讓綠色發展真正落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農戶的訴求,潔護鄉行隊將收集到的數據整理成圖文、視頻資料,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團隊制作了環保主題海報、紀錄片風格的短視頻,并積極與地方媒體、新媒體人合作,擴大調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更多人關注化工污染問題,呼吁企業加強環保責任,也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團隊負責人表示。
潔護鄉行隊的調研,不僅揭示了化工行業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也展現了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深切期盼。正如一位農戶所說:“我們不反對發展工業,但前提是不能犧牲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產業,才是長遠之計。”
目前,團隊已經形成了一份詳實的調研報告,涵蓋化工企業綠色轉型現狀、農村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及基層群眾環保意識提升路徑。同時,團隊正與多家環保組織、高校研究機構展開合作,探討建立“校—企—村”三方聯動的綠色發展協作機制,推動環保理念從城市延伸至鄉村。此外,潔護鄉行隊還計劃發起“綠色鄉村守護計劃”,通過設立環保志愿服務站點、開展綠色技能培訓、組織環保公益講座等方式,幫助農村居民提升生態意識、參與環保行動。團隊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搭建起青年學子服務鄉村振興的橋梁,讓綠色發展的理念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通訊員:高鎮東 劉文森 許雯婷 張楠 成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