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至8月18日,南京審計大學“數算經緯”社會實踐團隊,響應國家推進“東數西算”工程、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號召,圍繞“東數西算”主題,分赴東部超級算力核心區、西部綠色算力新興區及地方政策實踐區開展調研,旨在研究數字產業集聚再分配效應,為數字經濟均衡高效發展提供支撐。
當前,算力已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生產力。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發文明確,要以國家算力樞紐節點為核心,統籌推進各類算力協同計算與東中西區域算力布局優化,通過高效配置算力資源賦能產業提質升級,為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注入動力。在此背景下,“數算經緯”實踐隊的調研,既是對國家戰略的響應,也是青年以專業視角探索產業發展規律的嘗試。
實踐前,實踐隊圍繞“東數西算”政策內涵與實踐需求多次研討,結合“數字產業集聚再分配效應”課題研究,經篩選比對全國10余個“東數西算”重點區域,團隊確定“東部超級算力核心區+西部綠色算力新興區+地方政策實踐區”的三維調研方向,搭建起邏輯清晰、重點突出的調研框架。
8月5日,實踐隊員姚李鑫走進江蘇無錫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機房內服務器運行聲此起彼伏,顯示屏上實時跳動著算力負載數據,這處擁有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國之重器”,正為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氣候模擬等領域提供關鍵算力支撐。“我們的超級計算機每天處理的數據量相當于500座國家圖書館的藏書總量,僅在新藥研發領域,就能將分子模擬周期從傳統的18個月縮短至3個月。”展廳志愿者介紹道。依托該中心,周邊已集聚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算法研發等相關企業,形成以算力為核心的數字產業集群。

圖為姚李鑫參觀無錫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姚李鑫通訊員攝
8月18日,實踐隊員馬廷娟抵達甘肅河西走廊,探訪稻盛云(武威)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國首座“風光儲充算”一體化綠色零碳智算中心。這處總浮點算力達25000P的智算設施,所有電力均來自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年減排二氧化碳超12萬噸。“我們的智算中心就像一個‘零碳算力銀行’,既能滿足東部企業的算力需求,又能發揮西部的能源優勢。”被采訪的志愿者指著能源管理系統屏幕介紹,通過人工智能調控,中心可實現風電、光伏、儲能的動態平衡,“比如中午光伏發電量足,就多承擔算力任務;晚上風力大,就調整算力負載,確保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刃上。”目前,該智算中心已吸引5G基站建設、物聯網設備研發等數字企業入駐。

_compressed.jpg%22)
圖為馬廷娟參觀武威綠色零碳智算中心光伏電站馬廷娟通訊員攝
同一時期,實踐隊員巖佳麗利用家鄉張掖的地域優勢,在張掖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留言,咨詢“東數西算”相關項目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很快收到張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詳細回復。從回復中得知,2019年起張掖搶抓“東數西算”戰略機遇,謀劃實施張掖大數據產業園、北京萬界(高臺)智算中心等5個算力基礎設施項目。目前,張掖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中心一期已安裝2200臺服務器,部分項目正有序推進且申報國家“窗口指導”,但張掖對這些算力基礎設施項目暫無政策及資金支持。在經濟社會影響方面,相關項目預計帶動近60億元投資,拉動建筑、設備采購等產業;建成運營后能增加財政收入,大數據中心一期運營期已實現稅收500萬元;還將吸引數字產業集聚,促進關聯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此外,也能促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廣,帶動多領域數字化改造,在政務、教育等民生服務數字化方面取得成效,如建成“五級”數字政務體系、創建47個“智慧教育示范區(校)”。

圖為巖佳麗整理張掖市政府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回信資料巖佳麗通訊員攝
指導老師張國建表示“此次調研讓學生們明白‘東數西算’并非只是數據東往西傳,而是全產業鏈重新布局。接下來,他們將基于實踐成果,深入分析數字產業集聚動力機制,為優化“東數西算”區域協同政策提供參考,為數字經濟均衡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圖為實踐隊合照 韋苑姍通訊員攝
(通訊員韋苑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