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閑林埠老街到南宋御街,再到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近日,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城脈共筑”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調研杭州多地歷史文化街區,實地走訪了80余家古街商鋪,線下訪談來往的百余人游客居民,線上有效調研超500余人次,試圖在實地體驗與線上調研中解析古街風貌,深入探訪古街生態,找到古街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于碰撞中尋得平衡共生的城脈密碼。
一、跨街共鳴:共沐古韻的文化底色
7月至8月,團隊于閑林埠老街、清河坊街區、南宋御街等多地開展實地調研,在實地走訪中感受杭城古街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底蘊。在此期間,團隊成員們將目光放在古街的標志性建筑留存、文化類商鋪轉型及非文化類商鋪融入中,在不同的歷史街區中尋找來自文化古街的共鳴。
三條街區雖風貌有別,卻同樣浸潤在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中——閑林埠老街保留了白墻黛瓦的江南建筑風格,朱家臺門、勞模館等場所留存著當地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基因,梵行書院、術道別院則通過功能轉型與文化課程設置,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南宋御街則是仿古設計,整條街區都呈現出濃厚的宋韻風味,其中羊湯飯店等老字號延續著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宋意美學館、郭素齋篆刻店則通過古琴、篆刻等元素傳承宋韻文化;清河坊則是依靠其文化地標胡慶余堂、銅屋等建筑來彰顯著歷史底蘊,除了傳統的老字號商鋪外,還有類似于“杭州禮物”之類的文創店將傳統手工藝品與現代創意設計相結合,體現了文化的創新表達。傳統手藝、古法技藝、百年故事,都是刻在街巷骨子里的共同印記。
圖為南宋御街整體呈古色古香的景象。吳雨萌 供圖
二、群像對話:不同角色的街區心聲
為了更好地感受古街生態,團隊走訪了各類商鋪的同時,也對過往的居民游客也進行了訪談,從不同主體視角出發,在對話中了解不同人群對于古街的認識和看法。
在整個調研期間,團隊共走訪古街商鋪80余家,共計采訪百余人次,對群眾對于歷史街區的看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在商販之中,有對堅守傳統文化的驕傲,如百年老字號羊湯店婆婆堅持二十年用傳統老技法熬制老味道,如天竺筷店主堅持只用天然竹木,將從南宋傳下來的古法技藝發揚光大。但也有許多店鋪不敵現代商業的沖擊,門庭冷落,街邊一家二十年的塑像小攤店主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對于這種傳統泥塑興趣不大,生意是越來越差了。”塑像小攤的冷清則與旁邊“杭州禮物”文創店的熱鬧非凡形成了鮮明對比,此類文創紀念品店在年輕人群體中備受歡迎。除了傳統文化類經營者,部分居民游客也對這種古街商業化的現象有所感慨,一名來自江蘇的游客分享了他的想法:“這里的古建筑都很有味道,但是文化古街的商品化、同質化太嚴重了。”本地居民陳女士則認為此前街區的小木屋更有韻味,拆掉之后“文化味兒”都淡了。
正是這些來自不同人群的聲音,勾勒出了歷史街區的真實生態,團隊也在和這些聲音的交流互動中對于歷史街區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郭素齋篆刻店店主章先生。吳雨萌 供圖
三、前路共探:守護與創新的共生
經過此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們意識到,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保護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在保護方面,應堅守“修舊如舊”原則,保留文化建筑的歷史肌理,扶持老字號與傳統手藝,為其留存生長空間,保障文化根脈的延續。在創新方面,可借鑒邊福茂鞋店融入時尚元素、梵行書院轉型文化交流陣地的做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需求相結合,賦予老建筑新功能,讓傳統文化以更貼近當代生活的方式呈現。同時,需警惕過度商業化與同質化,控制商業規模,引導商業發展與街區文化氣質相符,如閑林埠控制商鋪數量、南宋御街篩選入駐店鋪,避免文化底蘊被稀釋。
歷史文化街區既需要適應市場的改變,在商業繁華中為老字號留足生長空間;也要在文化體驗創新中守住宋韻本真,避免過度商業化稀釋歷史厚重感。唯有在保護與開發間找到支點,才能讓老街既留住古韻根脈,又跟上時代腳步。
(通訊員 呂可雯 姚天悅 張秦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