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水記得每滴英雄血,山下長眠著不朽的忠魂。”近日,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古運新聲”實踐團隊,迎著烈日走進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宿北大戰紀念館。隊員在英烈墻前久久駐足:“觸摸彈痕累累的戰壕復原區,陳毅元帥‘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的詩句突然有了千鈞重量。”
這座片磚灰瓦的建筑群矗立在昔日核心戰場旁。1946年寒冬,華東野戰軍在此全殲國民黨整編69師2.1萬余人,創下解放戰爭初期全殲敵整編師的輝煌戰績。這場戰役被軍事專家譽為“扭轉華東戰局的定鼎之戰”。
步入紀念館“書寫在宿遷大地的詩篇”一行大字映入眼簾。推著獨輪車的老人、扛彈藥箱的婦女、劃渡船的艄公.....黑白相片中展現著著人民戰爭的偉力。“這座紀念館的地基,是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講解員指著泛黃的統計表介紹。據相關卷宗記載,戰役期間全縣動員民工15.6萬人次,運送軍糧300多萬斤。
墻壁地圖上,紅色箭頭如利劍刺穿敵軍防區。“這就是經典的'中心開花'戰術!”隊員凝神屏息。1946年12月15日夜,華野一縱直插敵軍縱深,將整編69師攔腰斬斷。國家二級文物展柜中,粟裕手寫電報復印件筆鋒凌厲:“務須切斷曉店與峰山之聯系”。他們還意外發現粟裕將軍是湖南侗族人,運河連接南北,恰如中華民族紐帶;粟裕的指揮旗,飄揚著多族兒女共赴國殤的縮影。
英烈廳的玻璃展墻前,大學生們集體靜默。發黃的證件照上,22歲的“葉挺營”教導員蔣敬笑容明朗。講解員的聲音微微發顫:“總攻時他腸子被炸出,用搪瓷碗扣住傷口繼續沖鋒。”一組統計數據令人震撼:2136名烈士中,班排級干部占比71%,“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并不稀奇。團隊專程拜訪了96歲的抗戰老兵朱建早。老人顫抖的手指向東方:“我親眼目睹了戰友的犧牲,全班就活下來我一個……”,老人挺直佝僂的脊背:“娃娃們要記住,這好日子是用命換來的!”
離開展館時,太陽將展館染得金紅。一字一句,一磚一瓦的精神力量都是千百年運河哺育的,超越民族界限的磅礴之力。學生們知道,他們的口述史,正在為這條“紅色運河”添加新的流域:那里流淌著將士的回響,更奔涌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永不干涸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