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研三門峽大壩對黃河兩岸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實踐團成員于8月1日至2日,對沿岸村落進行了走訪調研,在王家后鄉趙里河村村委會,采訪了村委會主任與部門村民。
圖為趙里河村入口處 張林楓攝
9點,實踐團來到了趙里河村,首先采訪了村委會主任郭書記,對趙里河村的整體情況進行了解,主要采訪了村落地理位置與歷史,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以及大壩防汛治沙對沿岸影響
圖為郭書記講解村子大概情況 張林楓攝
郭書記說:“我們村很早就建立在在黃河岸邊,小時候總聽祖輩說黃河大汛,房屋很容易就被被沖垮,最兇猛的時候,水半天就能淹到村口,全鄉人都要上山頂躲洪水,來不及躲避的鄉民就被洪水永遠帶走。后來大壩建成,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終于把水治好,原先能淹到山路上的水,現如今被永遠定在河道里。”
在郭書記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簡易的村史館,防汛物資室,郭書記詳細介紹了防汛物資用途,防汛處置流程,展示了能直接聯系到每個村民家里的防汛預警機,以及應急上山逃生路線。“雖然已經好久沒有大汛了,但是必要的應對措施一定要有,防患于未然”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簡易村史館 張林楓攝
隨后,實踐團前往了村中尋訪,在村民口中,我們得知在黃河泛濫時期,村民們的生活苦不堪言。不僅莊稼經常被洪水沖毀,一年到頭的收成沒了保障,而且出行也極為不便,黃河水一漲,兩岸的交通就被切斷,村民們難以與外界交流。但自從三門峽大壩建成后,情況大為改觀。水位穩定了,村民們可以安心地在土地上耕種,一些村民還發展起了特色農業,種植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收入比以往增加了不少。還有的村民利用黃河兩岸的自然風光與地坑窯洞,搞起了鄉村旅游,開起了農家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如今,村子已經成功脫貧,村子里旅游產業已經逐步代替農業,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在實踐團對三門峽大壩的實地調研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這項工程對民生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是教科書上的一個水利工程案例,更是一代代人生活的見證者這座大壩守護著黃河兩岸的百姓,讓曾經飽受洪水之苦的村民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未來,實踐團將繼續深入了解三門峽大壩對黃河兩岸不同地區的影響,收集更多的數據和案例,為后續的研究和分析提供豐富的素材,能夠為更好地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促進黃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村委會合照 張林楓攝
圖片來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通訊作者:張林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