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清晨,伴著山嵐與茶香,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一路向黔”社會實踐團隊一行抵達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德旺土家族苗族鄉,正式拉開為期11天的鄉村茶產業振興實踐序幕。
在貴州江口縣德旺土家族苗族鄉的茶園里,一場夏雨剛剛停歇,濕潤的泥土松軟而富有彈性,踩下去會留下淺淺的腳印,稍不留神便帶起半褲泥點。可身著紅色志愿背心的青年們無暇顧及,他們分散在一壟壟青翠欲滴的茶樹間,像跳動的火焰點亮了整片山坡。有人蹲下身,指尖輕撥嫩葉,仔細比對葉脈色澤,記錄生長數據;有人揮動鋤頭,連根拔除侵占養分的雜草,再順手把翻出的蚯蚓送回土壤;有人干脆雙膝跪地,用掌心壓實苗根周圍的浮土,動作輕柔得像在安撫熟睡的嬰兒。

偶爾有螞蚱、瓢蟲從草叢躍上袖口,隊員趙雨滴下意識縮手,卻又咬牙穩住,繼續把草根連須拔起——她知道,這一把雜草若不清除,來年就可能奪走茶樹三分養分。汗水順著鬢角滑進衣領,紅馬甲后背洇出深色印跡,卻無一人停下。大家心里裝著同一個念頭:讓這片祖輩耕耘的土地長出更肥厚的芽葉,讓“德旺貢茶”的金字招牌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越擦越亮。

忙完茶園的活計,隊員們又護送腿腳不便的村民楊奶奶回家。木門檻被歲月磨得發亮,奶奶一邁進去就打開話匣子:墻角那口黑釉陶罐是上世紀合作社分茶油用的,梁上掛的竹篩是老伴親手編的,如今成了晾曬夏茶的“傳家寶”。隊員們一邊聽,一邊把散落在地的柴禾碼成垛,把積灰的條案擦得能照出人影。掃完地,男生們還合力把沉重的水缸挪到陽光處,讓奶奶不用再彎腰舀水。臨走時,奶奶把剛蒸好的紅薯塞進大家手里,熱氣混著甜香,像極了德旺人滾燙而質樸的心。

傍晚,隊員們圍坐在田灣古銀杏樹下,聽村民張阿姨講“一片葉子富一方人”的故事。阿姨把簸箕里的新茶捧到鼻尖,讓志愿者們聞那帶著栗香的清味:“過去我們挑茶走十里山路去趕場,一斤只賣八毛錢;現在有了合作社、冷鏈車,春茶還沒下樹就被訂光,最貴的賣到兩千一斤。”她翻開賬本,指著上面逐年攀升的數字,又說起凍害、市場波動、年輕人外流等難題。隊員們邊記邊問,手機錄音鍵閃著微光,像要把每一句囑托都刻進未來的幫扶方案里。夜色漸濃,頭頂的銀杏葉沙沙作響,仿佛也在為這場田野里的“圓桌會”鼓掌。

雨后的德旺,山霧繚繞,茶香氤氳。短短數日,志愿者們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把“論文”寫在了茶壟之間,把青春植進了苗嶺深處。他們深知,鄉村振興不是一次簡單的“打卡”,而是一場接力賽;今天播下的每一株茶苗、擦亮的每一扇窗欞、記錄的每一條建議,都是下一程蓬勃生長的伏筆。當最后一縷夕陽灑在田灣的青石板上,大家回望那一片被汗水浸潤過的茶園,仿佛已經看見來年春芽破土的盎然生機。他們約定,待到新茶開采時,再穿紅馬甲、再踏濕泥土,與鄉親們一起把這一季的清香,釀成德旺走向共同富裕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