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師大學子深入阜陽常陽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這個暑假在火花四濺中打磨青春
在阜陽常陽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淮北師范大學的大三學生李建虎正全神貫注地操作著手中的打磨機。灼熱的砂輪與厚重的大貨車零部件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的防護面罩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這個暑假,他和同學們沒有選擇回家避暑,而是積極響應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深入潁州區中小型企業開展實地調研,并以特殊的方式——成為一名真正的車間工人,開啟了他們的暑期實踐之旅。
每天早上7點30分,當城市的喧囂剛剛蘇醒,李明和同學們已經整裝待發。7點45分的早會是雷打不動的第一課,車間主任會詳細布置當天的生產任務,強調安全生產注意事項,這種軍事化管理模式讓這些大學生第一次真切體會到企業高效運作的紀律性。隨后,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整整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他們在轟鳴的機器聲中,學習操作各種設備,熟悉每個生產環節。作為零件打磨工,他們需要將鑄造出來的大貨車車架零部件進行精細加工,去除毛刺,打磨邊角,確保每個零件都符合標準。這項工作不僅需要體力,更需要專注和耐心,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導致零件報廢。
早會結束 打磨區域 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了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時值盛夏,車間溫度常常高達38攝氏度以上,公司每天都會為每位員工發放兩瓶礦泉水,并準備了充足的防暑降溫藥品。這種細致入微的關懷讓大學生們感受到了企業的溫度。更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入職第一天接受的安全教育培訓。從安全帽的正確佩戴到打磨設備的規范操作,從車間行走路線到應急處理流程,安全員事無巨細的講解讓他們第一次直面生產安全的重要性。"這些知識不僅在車間有用,將來回到實驗室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重要。"李建虎 在實踐日記中寫道。
每小時19元的薪酬待遇,讓這些大學生第一次體會到勞動的價值。12小時的工作制雖然辛苦,但卻讓他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這讓我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李建虎感慨地說。通過親身參與生產,他們不僅了解了企業運作模式,還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在休息時間,同學們還會主動與老師傅交流,了解行業發展狀況和企業經營情況,為后續的調研報告積累素材。
在實踐中,同學們也遇到了不少挑戰。最初幾天,長時間站立工作讓很多人腿腳腫痛,打磨時產生的粉塵和噪音也需要時間適應。但是沒有人輕言放棄,大家都堅持了下來。通過這次實踐,大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專業技能,更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他們親眼目睹了一個零部件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制造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車間場景1 車間場景2 阜陽常陽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大學生們的到來為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學習能力強,工作認真,提出的很多建議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發。"據悉,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也為企業帶來了新思路,實現了互利共贏。
晚間8點下班后,同學們還會聚在一起討論當天的收獲,整理調研筆記。通過這次實踐,他們對制造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職業規劃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考。許多同學表示,這段經歷讓他們重新認識了"工匠精神"的內涵——不僅是精湛的技藝,更是對質量的堅守和對責任的擔當。
淮北師范大學指導教師表示,這種深入生產一線的實踐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暑期結束后,同學們將把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詳實的調研報告,為潁州區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青年視角的建議和方案。
在這個夏天,這些大學生用汗水打磨零件,也在打磨著自己的青春。火花四濺的車間里,他們不僅收獲了知識和技能,更收獲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的清晰規劃。這段特殊的經歷,必將成為他們大學生涯中最寶貴的記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