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理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赴榆林復墾區國土資源利用調研隊,近日在陜西榆林府谷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全方位調研當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功經驗。
8月14日,調研隊首先來到府谷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進行深度訪談。生態修復科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府谷縣作為國家級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生態治理政策,強調“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近年來,府谷縣投入專項資金,推動采空塌陷區修復,其中三道溝煤礦的萬畝農田、十萬畝生態林工程成為典范!
廟溝門鎮是國家能源集團三道溝煤礦所在地,本次調研聚焦的生態修復區和復墾區就在該鎮轄區。16日,廟溝門鎮副鎮長、西堯溝村駐村干部和村黨支部書記分別從政策制定、村集體實踐和成效等不同方面,向調研團隊介紹了三道溝煤礦采空區治理的經歷和前后變化。“幾年前,這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煤礦開采導致耕地荒廢。但現在,塌陷區變身農業示范園,村民生活顯著改善”,西堯溝村支書感慨道。次日,團隊在西堯溝村礦區移民新村開展問卷調查,就土地收益、生態滿意度等走訪村民。據了解,煤礦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社協同合作的模式帶動村民致富,每戶每年能夠得到分紅,踐行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理
念。

復墾區萬畝農田、十萬畝生態林工程是由國家能源集團三道溝煤礦主導的,為深入了解有關情況,團隊于18日來到該煤礦開展調研。在三道溝煤礦企業有關負責人帶領下,調研團隊首先參觀了三道溝煤礦智能一體化生產控制中心,了解了煤礦生產經營各環節,并學習資源開采中的環保技術。“我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投入大量資源實施采空塌陷區治理,目前已恢復了西堯溝村所有的采空塌陷土地”,企業負責人介紹。

在萬畝農田、十萬畝生態林工程現場,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海紅果林和綠色植被,鮮紅的海紅果粒滿枝頭,生機盎然的植被如綠色的地毯鋪滿山崗。萬畝農田采摘園中種植了李子、海紅果等多種特色水果,年增收顯著。通過綠化造林和生態復墾,不僅防止了沙化,還逆轉了地表變形,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這正是當地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寫照。
團隊還到府谷縣農業農村局、府谷縣自然資源博物館等單位訪談和交流。通過本次為期十天的調研,團隊深入解析了資源型地區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融合路徑,認識到生態修復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經濟與社會協同的系統工程,親身感受到府谷縣西堯溝村從煤礦塌陷到綠滿山崗的轉變。府谷縣的做法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國土利用案例,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文/段兆璞 蘆中奇 圖/楊婉琳 張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