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驕陽似火的盛夏,巢湖學院青年志愿者聯合會第十九屆赴散兵鎮謝王小學愛心支教團開啟了一場與鄉村孩子的美好邂逅。11名大學生志愿者用5天的陪伴,為當地20余名留守兒童送去了知識的滋養、心靈的慰藉與對未來的向往,讓這個夏天充滿了別樣的溫暖與意義。他們用耐心與愛心,在黑板上書寫夢想,在課堂間傳遞希望,讓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

圖為志愿者與孩子們的合影
此次支教活動以“賦能成長,點亮夢想”為主題,志愿者們結合專業所長與孩子們的需求,開設了豐富多樣的課程。包括國學文化、科學探索、手工制作、體質拓展四類課程。課堂上,志愿者們用生動的故事、互動的游戲點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在科學探索課上,孩子們瞪大雙眼看著“大氣壓強”的實驗現象,發出陣陣驚嘆;在手工制作課上,他們用一雙雙靈活的雙手制作出可愛的手鏈與精美的羽毛球掛墜;在國學語文課上,通過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學習了正確看待自我的道理;
在體質拓展課上學期八段錦,孩子們蹦蹦跳跳在運動中鍛煉身體。

圖為體質拓展課程
“老師,你們在哪個學校上大學?”課間休息時,許多小朋友問出了相似的問題,志愿者們明白,孩子們對大學生活非常向往。為此,志愿者們特意通過照片、視頻和親身經歷,向孩子們展示大學校園的圖書館、實驗室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原來大學里可以做這么多有意思的事!”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向往,在小小的內心里種下了上大學的種子,讓志愿者們更加感受到此行的意義。
此次支教活動,志愿者們也清晰地意識到支教活動是雙向互動賦能,不止于“教”更在于“伴”。志愿者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成為孩子的傾聽者與引導者。通過課間聊天、家訪(經家長同意),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與心理狀態,對性格內向或學習困難的孩子給予針對性鼓勵。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既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也讓支教更有溫度。并且志愿者心態與角色定位需準確定位,志愿者不應只懷著“施助者”心態,過度強調“我們給予了什么”,忽視了鄉村孩子的閃光點與當地老師的經驗。事實上,支教是雙向學習的過程——孩子的淳樸、鄉村老師的堅守,都值得志愿者尊重與學習。后續需加強“平等溝通”理念的引導,避免居高臨下的姿態。

圖為愛國觀影活動
一個星期的支教活動臨近結束,但是愛心的傳遞,從不因活動的結束而中斷。而這樣的支教活動,巢湖學院青年志愿者聯合會已經堅持了十九載。未來,我們將帶著這份初心,讓支教的暖流跨越山海、持續涌動,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熱忱,為鄉村兒童的成長之路點亮更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