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數”啟青禾實踐團隊于7月3日至5日奔赴江蘇灌云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學院黨委副書記孫曉飛、團委書記李攻明及7名同學深入當地教育局、鄉村小學、助學中心及產業基地,以實地調研與實踐服務助力鄉村教育發展。
教育現狀座談:解碼鄉村教育困局 7月3日下午,實踐團隊首站抵達灌云縣教育局,與縣教育局黨委委員嵇寒冰、后勤服務中心辦事員黃生枝及馬蹄小學、王范小學、石門教學點三所學校的校長展開座談。座談會上,教育局黨委委員嵇寒冰首先介紹了全縣教育基本盤:“灌云戶籍人口89萬,常住人口約70萬,11萬在校生里,五年級以上每屆約1萬人,而今年入學的一年級僅5000多人,生育率下降的影響很明顯。”談及師資,她翻出一份教師名冊:“全縣有編制教師8000出頭,臨時聘用人員2300多,其中代課老師約600人。我們每年招140個崗位,一方面補充退休的100人,另一方面應對初高中學段需求,小學老師目前暫時不缺。”但她話鋒一轉,“問題在結構上——定向師范生雖能穩定隊伍,但鄉村學校留不住學生,縣城學校卻擠破頭,一個班七八十人是常態。”
馬蹄小學校長李士旺接過話茬,指著手腕上的舊手表嘆道:“我們學校最年輕的老師30歲,全校58個學生,今年新生就1個。家長但凡有點條件,都往縣城送,我這校長快把學校‘蹬’下去了。”王范小學校長李洪兵則提到硬件困境:“學校沒自來水,夏天教室連風扇都沒有,年輕老師來不了一年就走,音體美課根本開不起來。”石門教學點校長楊旭補充:“我們硬件達標,64個學生配了10個老師,還有3名副高,但家長寧愿花時間送孩子去縣城,說那里條件更好,我們根本留不住人。”
圖為實踐團隊與教育局工作人員、三位村小校長展開座談。金熙珍 供圖村小實地走訪:直面空心化挑戰 7月4日上午,實踐團隊先后走進三所鄉村小學。正值假期,校園里沒有學生,只有校長們在整理校舍。在王范小學,校長李洪兵指著墻角的塑料水桶說:“這是老師們的‘水源地’,每天得自己去打水。去年招了個女老師,夏天沒風扇、空調,備課汗濕透了教案,不到半年就調走了。”他摩挲著斑駁的講臺,“我剛來也怕熱,現在習慣了,反正到處都一樣熱。”
圖為王范小學校長李洪兵在為實踐團隊介紹學校情況。胡卓川 供圖 馬蹄小學的教室門上,“一年級”“二年級”的班牌雖在,門鎖卻已生銹。校長李士旺推開一間教室,課桌椅蒙著厚塵:“這屋以前40多個孩子,現在空了兩年。”他拿出招生登記本,紅筆標注著逐年遞減的數字:“再這樣,過兩年都湊不齊一個年級。”
石門教學點的情況稍好,嶄新的教學樓里,投影儀、空調、風扇一應俱全。“我們的條件已經趕上市中心小學了,但生源還是少。”楊旭校長坦言,“家長騎20分鐘電動車就能到縣城,那邊活動多、設備全,我們留不住人。”
支教與產業調研:多維助力振興 7月4日下午,實踐團隊先帶領當地中小學生參觀灌云縣博物館,在紅色革命展區,志愿者結合實物講解地方革命史,讓孩子們感受先輩奮斗歷程。隨后走進益海助學中心,為60名孤兒及事實孤兒開設特色課堂。數學課堂上,志愿者用游戲引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人工智能課上,孩子們通過簡易編程實踐感受科技魅力。“這些孩子住在這里,沒有寒暑假,能和大學生互動,他們特別開心。”助學中心負責人說。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向孩子們介紹數學文化。胡卓川 供圖7月5日,團隊赴豆丹養殖基地調研。負責人介紹:“灌云‘大豆+豆丹’模式很成熟,2020年就有600多養殖戶,2萬多畝養殖面積,一畝地能增收幾千塊。”團隊成員觀察到,養殖基地通過物聯網監測溫濕度,實現精準管理,“這正是數學建模和數據分析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團隊成員在筆記本上寫道。
圖為實踐團隊與豆丹養殖基地負責人在基地門口合影。金熙珍 供圖 此次實踐中,“數”啟青禾團隊既記錄下鄉村教育的困境——如李士旺校長“招不到新生”的無奈、李洪兵校長“留不住老師”的嘆息,也看到了產業振興的活力。團隊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把調研成果整理成報告,推動線上支教常態化,用專業所長助力鄉村教育與產業發展。”
(通訊員 周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