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研學之旅:探尋歷史脈絡,領略文明傳承
發布時間:2024-08-07 閱讀:
在大三學年,我們全班進行了為期五天的河南研學之旅。開啟這次歷史專業研學行程,我的內心盈滿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歷史的敬畏,此次研學活動不單是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還是一次對文化遺址的實地探訪與心靈洗禮。在這五天中,我深度領會了河南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體悟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文明積淀。
第一天,我們乘高鐵抵達河南博物院。它猶如一座展現中國歷史脈絡的文化藝術寶庫,豐富的展品呈現出河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我們參觀各展廳,從陶器到玉器,從青銅器到書畫,每件展品都散發獨特歷史氣息。
鎮館之寶眾多,如賈湖骨笛、杜嶺方鼎等,而賈湖骨笛令我印象最深。它由鳥類翅骨制成,管壁有七孔,造型獨特,雖是中國古老樂器之一,卻將音樂歷史推進幾千年。它展示古人音樂才華,反映對生活和美的追求。透過骨笛旋律,能想象古人在各種場景中的歡樂,也能了解古代音樂發展,探索人類文明演進,還為現代音樂創作提供靈感。
在觀察和聆聽講解中,我感受到古人對美和生活的熱愛,更理解了河南在中華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堅定了學習歷史的信念。
第二天,我們先前往紅旗渠和青年洞。紅旗渠是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英勇無畏的象征。講解員講述的旱魃為虐故事令人震撼,缺水曾給林縣帶來巨大災難,正因如此,才有了修渠引水的壯舉,其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動容。青年洞是關鍵工程,因300名優秀青年參與鑿洞得名。
當天還參觀了殷墟、袁林和安陽師范學院。殷墟仿佛帶我們回到古老神秘的商代,甲骨卜辭讓古文字鮮活起來。袁林是袁世凱陵墓,建筑風格獨特,承載歷史記憶,雖袁世凱政治生涯有爭議,但袁林的文物價值不可否認。在安陽師范學院,參觀歷史陳列館后,聆聽許效正教授講座,他分享的體會讓人受益匪淺。此次參觀,讓我們更全面領略了安陽的文化底蘊。
在旅程的第三天,我們探訪了曹操高陵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曹操高陵的參觀過程中,我們聆聽了導游講述曹操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曹操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詩歌和散文充滿了豪情壯志,展現了他獨特的個性和才華。站在陵前,我們仿佛能感受到曹操的英勇與智慧,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我們還參觀了陵墓內的文物展覽,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跡,這些文物見證了曹操一生的輝煌與榮耀。午后,我們前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一走進博物館,我們就被館內豐富的展品和詳實的資料所吸引。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從印章到書法作品,博物館展示了中國文字的演變歷程和獨特魅力。通過參觀,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漢字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也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此外,博物館還展示了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讓我們領略到了不同書法家的風格和韻味。
第四天,我們游覽了嵩山少林寺、白馬寺、洛邑古城和應天門。少林寺坐落在嵩山,古樸莊嚴,氣勢磅礴,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武術的搖籃。在這里,我有幸觀看了馳名中外的少林寺武術表演,親眼目睹了少林弟子們精湛的武藝。他們身形矯健,一招一式都透露出深厚的內功和堅韌的意志。作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白馬寺承載著中國佛教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漫步在寺廟內,古樸的建筑和莊嚴的佛像讓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我還了解到白馬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見證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歷史,也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傍晚,我們來到了洛邑古城,漫步在古城中,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洛陽,感受到了那個繁華盛世的輝煌。
第五天,陽光明媚,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前往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中國著名石窟之一。這些石窟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更是古代工匠們精湛技藝的結晶。每一尊佛像、每一處浮雕,都充滿了生動的氣息和細膩的技藝。從設計到雕刻,從選材到施工,每一個環節都凝聚了古代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站在盧舍那大佛前,我不禁被其雄偉壯觀的氣勢所震撼。這尊大佛高達十七米,其莊嚴的面容、慈悲的眼神,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石窟中的佛像和浮雕,不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古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們以藝術的形式,傳遞著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引導著人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和力量。
總之,這次河南研學之旅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收獲頗豐,不僅豐富了歷史知識,拓寬了文化視野,還激發了我對歷史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我期待著未來的學習中,能夠繼續探尋更多歷史的奧秘,讓這些寶貴的遺產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傳承下去。
作者:宋可昕 來源:湖南師范大學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