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yè)快速發(fā)展進程中,農藥作為提高農作物產量、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手段,被廣泛應用于田間地頭。然而,隨著農藥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其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以及抗藥性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可持續(xù)性強、生態(tài)友好的昆蟲誘捕器就在綠色防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為深入發(fā)展綠色防治事業(yè),持續(xù)推動綠色農業(yè)進程,7月7日,浙江農林大學“守護綠意,智破蟲圍——共筑生態(tài)防線”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天目山鎮(zhèn)對石村松溪臨安麥巴果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團隊合照(攝影:徐帆)
據果園負責人介紹,桃紅頸天牛是危害果園桃樹以及李樹的主要害蟲,危害性極大,對果園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的影響。
實踐團成員根據調查得知,桃紅頸天牛,天?、頸天牛屬昆蟲。成蟲有黑頸、紅頸兩種色型。危害桃、杏、李、櫻桃、梅、梨、柳樹等果樹、林木。主要以幼蟲在韌皮部與木質部內危害。被害主干及主枝形成扁寬,彎曲無規(guī)則的蛀道,蛀道內充塞大量紅褐色木屑和蟲糞,部分排出。受害嚴重的樹干中空,樹勢衰弱,以致枯死。

圖為黑頸色型(攝影:徐帆)

圖為紅頸色型(攝影:徐帆)

圖為紅褐色木屑與糞便(攝影:徐帆)

圖為樹干上的蛀道(攝影:徐帆)

圖為被蟲害致死的整棵果樹(攝影:徐帆)
在鄧建宇教授的指導和帶領下,團隊成員深入果園,觀察到許多果樹樹干已出現許多不規(guī)則蛀道,呈現枯死的狀況,嚴重的甚至整棵果樹都遭到了蟲害。剖開遭遇侵害的樹干,成員們發(fā)現了“罪魁禍首”——桃紅頸天牛的幼蟲,其深入樹干內部,肆意妄為,造成蛀洞,產下糞屑,嚴重危害了果樹的生長發(fā)育。
幼蟲深藏于樹干內部負責破壞果樹,成蟲便潛伏在樹葉之間樹干之上,負責繁衍后代。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穿梭于與果樹間一同捕獲樹上的桃紅頸天牛,并對果樹上懸掛的誘捕器進行了觀察與分析。據統(tǒng)計,成員此行共捕獲了42只天牛。誘捕器對天牛的成功“緝拿”讓成員們體會到了其良好的防治效果以及環(huán)境友好的特點,也看到了以誘捕器為代表的綠色防控的巨大潛力與優(yōu)勢,更加堅定了成員們推廣發(fā)展綠色防控技術的決心。

圖為桃紅頸天牛幼蟲(攝影:徐帆)

圖為誘捕器中的桃紅頸天牛(攝影:徐帆)
桃紅頸天牛只是萬千害蟲的縮影,害蟲防治不僅局限于單一物種,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tǒng)的工程,在此過程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不單單是一個相連的口號,而是我們的行動指南。綠色興農這條充滿希望的發(fā)展之路需要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和青年智慧。作為農林大學子我們深知肩上的責任與使命,要在書海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更要在廣袤的田野上揮灑青春的汗水。此次實踐,正是我們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的一次寶貴嘗試,是我們助力綠色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小小落腳點。在未來的日子里,實踐團將繼續(xù)積極傳播綠色農業(yè)的理念,持續(xù)探索綠色防控技術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田間地頭書寫綠色篇章。
(通訊員:鐘曉萱 周雨夕 徐帆 盧佳吉 曹怡然 王佳瑞 周淺語 何怡然 鐘蕙婷 何一當 凌佳杰 鮑馨萱 嚴伶俐 陳未未 安楠 指導老師:鄧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