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探文脈青春腳步量民生
——河海大學學子赴金壇博物館開展社會實踐
為引導青年學子深入社會肌理,感知歷史文脈與民生發展的深層關聯,厚植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2025年7月1日,河海大學機電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4人,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博物館,開展了“金壇印記:在博物館的呼吸中觸摸民生與文脈”主題深度社會實踐活動。
整個實踐活動層次分明,注重知行合一。首先,團隊深入博物館序廳及“史河流韻”展廳,通過詳實的地理沙盤和史前文物,系統梳理了金壇“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理格局對先民生存方式與地域性格的深遠影響,深刻認識到地理環境是理解一方民生與文化的初始密碼。然后,團隊聚焦“稻香千年”展廳,重點考察傳統農具及精耕細作技術,并通過聆聽老農的親身講述,使“粒粒皆辛苦”從書本概念轉化為血肉認知,深切觸摸到農耕文明中土地與汗水凝結的生存尊嚴。在隨后的環節中,團隊探訪“織造華章”與“刻紙流韻”展區,在驚嘆金壇刻紙非遺技藝之精妙的同時,著重調研了其作為歷史上重要“指尖經濟”的民生價值及近代紡織業興起對鄉村就業增收的驅動作用,引發了對非遺“活態傳承”與民生效益結合的深度思考。在最后的階段,團隊置身凝重的“烽火金壇”展廳,通過抗戰文物及民眾智慧故事(如“竹筒藏鹽”),深刻理解了民族存亡關頭,普通民眾如何將生存智慧升華為保家衛國的磅礴力量,體悟到民生保障最深層的源泉在于基層的凝聚力、智慧與不屈信念。
本次實踐成效顯著,意義深遠。對同學們而言,實現了從“知識接收者”到“社會觀察者”和“問題思考者”的轉變。成員劉同學感慨道:“博物館的實物與故事讓教科書上的‘民生’‘文化’概念變得無比鮮活厚重,特別是老農的講述和抗戰民眾的智慧,讓我明白了歷史是由無數普通人寫就的。”李同學則從刻紙傳承困境和農業轉型挑戰中,意識到鄉村振興亟需復合型人才。對學院而言,此次活動是踐行“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動體現,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現實案例,有效深化了學生對國情鄉情的認知,培養了其社會調查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更廣層面而言,實踐聚焦的金壇傳統智慧、特色產業與民生發展的歷史經驗,其關于非遺活化路徑、傳統農業現代價值的思考成果,可為地方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精細化實施提供來自青年學子的獨特視角;團隊嚴謹深入的調研作風,也充分展現了河海大學學子關注地方發展、服務社會的良好精神風貌。此次金壇之行,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溯源,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煉,讓青年學子在歷史的縱深與現實的肌理中,真切領悟了“民惟邦本”的深意,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奠定了堅實的認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