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水利專業認知,賦能黃河生態保護,響應“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6月17日至18日,河南城建學院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河小青“碧浪護河青,金堤守黃魂”三下鄉志愿服務隊,奔赴三峽大壩、花園口水文站、黃河博物館,開展水利文化探源與生態實踐調研活動。

河小青志愿服務隊在三門峽大壩前合影
抵達三門峽大壩后,隊員們在講解員的細致引導下,深入了解這座黃河標志性水利工程的綜合功能。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大壩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為黃河下游的關鍵防洪屏障,它能有效攔截上游洪水,降低下游沿岸鄉村的防汛壓力;在灌溉方面,通過水庫合理調控水量,為周邊農田提供穩定水源,保障農業生產;其發電功能則為區域輸送了大量清潔能源,支撐了鄉村的能源供應與經濟發展。
隊員在花園口水文站學習水文監測
在花園口水文站,隊員們跟隨水文員了解了水位尺、流速儀等監測設備的功能與作用,現場記錄黃河水沙數據。工作人員結合花園口段“懸河”的治理歷史,向隊員們講解了水情監測的關鍵意義:準確的水沙數據是下游鄉村防洪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及時預警洪水風險,同時也為農田灌溉的水量調配提供科學支撐,直接關系到沿岸鄉村的生產生活穩定。

團隊參觀黃河博物館治河展區
走進黃河博物館,隊員們從大禹治水浮雕起步,一路瀏覽到現代治黃模型,系統梳理了千年治河史的文化傳承脈絡。館內豐富的展品生動展現了從古代治水智慧到現代綜合治理方略的發展歷程,讓隊員們對黃河治理的歷史與現狀有了全面認識。
此次三下鄉實踐,團隊以“水利工程觀察+水情監測認知+治河文化研習”為脈絡,實現了專業認知與實踐能力的雙提升。未來,隊員們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鄉村水利宣講、生態守護行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中踐行青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