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上午,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育見·綦江”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重慶市綦江區文龍街道九龍社區,為30名小學至初中階段的兒童帶來一堂“沉浸式”安全急救課。實踐隊員以“受傷了怎么辦”為主題,通過情景模擬、游戲闖關、實操PK等環節,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掌握扭傷、擦傷、割傷等常見意外的正確處置方法。課程突破傳統說教,用“游戲+實操”解鎖急救技能。
“搶椅子破冰”:音樂停、知識搶出來
搶凳子環節,孩子們在鼓點中歡快奔跑,鼓聲驟停,游戲結束后,實踐隊員請孩子思考“如果剛才摔倒扭了腳,我應該怎么辦?”一個小朋友大聲喊道:“不能揉,要馬上冰敷!”另外一個孩子舉手說:“要去看醫生。”孩子們在各抒己見中提出自己的小妙招。
(孩子們熱情參與搶凳子游戲)
“火眼金睛小偵探”:正確做法我知道
在“安安扭傷記”情景劇中,實踐隊員故意示范“扭傷后馬上用手揉”的錯誤動作,一個大大的紅色“×”投射在屏幕上;隨后,正確操作被逐一打鉤:停止運動、抬高傷肢、冰敷24—48小時后再熱敷。孩子們邊看邊學,把口訣“先冷后熱,抬高制動”讀得朗朗上口。
(實踐隊員講解正確的操作方法)
受傷情景模擬:“我是小小包扎師”
“哎呀,我手不小心被割傷了,你們能幫我正確處理傷口嗎?”實踐隊員扮演受傷者向孩子們求助。“老師,我來試一試!”六年級的大孩子主動舉手想要嘗試當第一個“小小包扎師”,在進行生理鹽水沖洗、棉簽止血、碘伏消毒、紗布覆蓋、繃帶固定等操作步奏后,師生在體驗角色的過程中了解了擦傷、割傷等傷口的正確處理辦法。
(師生合作體驗如何正確包扎傷口)
“5分鐘包扎賽”:大手牽小手,繃帶轉起來
“計時開始!”“紗布要覆蓋傷口2厘米以上”“膠布不能纏太緊”……”在“擦傷急救情景模擬”環節,6支小隊展開限時PK。量杯、生理鹽水、碘伏、創可貼、繃帶等“裝備”一字排開,小隊員們分工協作:沖洗、消毒、覆蓋、固定,動作有模有樣。最終,“閃電隊”以4分37秒完成螺旋反折法包扎,摘得“急救小先鋒”錦旗。
(小組合作體驗螺旋包扎法)
活動尾聲,實踐隊員帶領孩子們回顧了扭傷、擦傷、割傷等的急救小常識,學習了處理傷口的五步法。讓孩子在游戲闖關、情景體驗中學會日常的急救小常識。大石壁社區負責人侯女士對課程給予高度評價:“西南大學實踐隊的急救課設計得有新意!‘搶椅子’破冰、情景劇糾錯、5分鐘包扎賽,把扭傷、擦傷這些常見意外以游戲闖關、情景體驗的形式,在寓教于樂中讓孩子理解和學習了急救的小常識,孩子體驗的很開心!”
(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包扎成果)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育見·綦江”實踐隊本次“安全急救·自我保護”主題課程由教育學部具有教育學背景的研究生在咨詢了醫院的急癥科和兒童科的專家醫生后,圍繞“扭傷、擦傷、割傷”三大兒童常見高頻意外,通過精心設計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課程,讓安全知識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