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紅心研墨”實踐活動志愿者抵達贛州。志愿者將與孩子們共同播種夢想的種子,用知識的光芒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
身體旋律里的釋放
負責奧爾夫音樂的志愿者在紙箱里裝著些玉米殼——那是在服務站附近的地里撿的,曬干后搖起來“沙沙”響,像天然的沙錘。她說:“要讓孩子覺得音樂是自己的,就得用他們身邊的東西當樂器。”
“大家聽,玉米殼搖起來的聲音,像不像風吹過玉米葉?”志愿者舉起玉米殼輕輕晃動,草帽上的小禾立刻跟著搖手里的玉米葉,“嘩啦啦”響成一片。穿紅背心的東東把草帽摘下來,說要“用帽子當鼓”。教“八聲勢”時,志愿者把動作和玉米地結合起來:拍手是“玉米須碰玉米須”,拍腿是“玉米棒撞玉米桿”,跺腳是“農民伯伯踩泥土”。東東拍腿時太用力,把地上的玉米殼都震飛了,說要“像最大的玉米棒”;小禾總慢半拍,急得草帽都歪了,卻還是跟著玉米殼的節奏晃。合練《數鴨子》時,志愿者帶著孩子們走進玉米地。玉米葉“沙沙”作響,成了最特別的伴奏。東東站在玉米桿中間拍手,聲音混著葉響,像“玉米須在打招呼”;小禾蹲在玉米根旁,拍腿時手不小心碰到玉米須,癢癢的,笑得直不起腰。最讓人意外的是平時總低著頭的倩倩,她說話聲音小,上課總躲在最后。志愿者走過去,把玉米殼遞給她:“你當‘風’,我們跟著你搖。”倩倩的手抖了抖,卻還是握緊了玉米殼,輕輕搖了一下。“對嘍,”志愿者笑著說,“風輕輕吹,玉米才長得好。”當“嘎嘎嘎嘎真多呀”的旋律響起時,倩倩的玉米殼搖得越來越穩,東東的拍手聲、小禾的笑聲、玉米葉的沙沙聲混在一起,像首亂糟糟卻格外好聽的玉米地之歌。
皺紙中的心疼與原諒
負責防霸凌宣講的志愿者手里拿著個玉米做的娃娃——是服務站老師教孩子們做的,用玉米棒當身子,玉米須當頭發。他說:“要講清楚霸凌,得讓孩子先心疼‘被欺負的東西’。”“你們看這玉米娃娃,”志愿者舉起娃娃,“要是把它的胳膊掰斷了,是不是很可憐?”東東立刻說:“就像我家的小狗,被大孩子扔石頭砸!”小禾低下頭,手指摳著草帽的帶子——她的玉米娃娃昨天被東東故意踩扁了。發白紙時,志愿者選了帶著玉米紋的信紙。“這紙像玉米葉,”他輕輕摸著紙的紋路,“要像愛護玉米葉一樣愛護它。”孩子們都“嗯”了一聲,倩倩把紙小心翼翼地夾在課本里,好像怕被風吹走。當志愿者說到“故意踩壞別人的東西”時,小禾的紙慢慢卷了起來,玉米紋皺成了一團;說到“不給同學玩玩具”,東東把紙揉成小團,說:“我會把他的玩具搶過來!”志愿者搖搖頭,指著玉米娃娃:“那你的娃娃也會被踩扁哦。”東東的手慢慢松開了。倩倩一直沒說話,直到志愿者說到“被說‘你穿的衣服土’”,她的眼淚突然掉在紙上,把玉米紋泡成了深色。“我媽媽做的衣服,”她抽噎著說,“上面有玉米花。”志愿者走過去,輕輕幫她把紙的邊角撫平:“玉米花衣服最漂亮,說這話的人沒見過真正的美。”揉紙實驗結束后,志愿者讓大家把紙做成玉米葉的樣子。東東折了片大葉子,說要“保護小葉子”;小禾折了朵玉米花,說要“送給被欺負的人”;倩倩把紙折成了片小小的玉米葉,夾在玉米娃娃的手里,好像在給它遮太陽。

黏土捏的玉米香
黏土派對開始前,負責活動的志愿者把黏土擺在玉米桿編的筐里,陽光照在上面,像曬著五顏六色的玉米粒。“說到夏天的玉米地,你們想起什么?”她剛問完,東東就喊:“烤玉米!我爺爺烤的玉米最香!”小禾說:“玉米地里的螢火蟲,晚上像小燈籠!”分黏土時,孩子們的手像剛剝完玉米,帶著點玉米漿的黏,就伸進了筐里。東東把黃色和棕色揉在一起,說要做“烤玉米串”,上面得有焦焦的黑點;小禾選了黃色和綠色,說要捏“玉米地里的螢火蟲”,屁股上得有亮光;倩倩只拿了白色和黃色,安安靜靜地捏著。志愿者走過去時,發現倩倩在捏“玉米湯”——黃色的玉米粒浮在白色的湯里,上面還飄著片綠色的菜葉。“這是我媽媽做的,”她小聲說,“生病時喝了會好。”志愿者幫她把玉米粒捏得更圓:“這樣喝起來更甜。”東東的“烤玉米串”做得很大,他舉著串跑去找小禾:“給你的螢火蟲當零食!”小禾笑著把螢火蟲往玉米串邊挪了挪:“螢火蟲喜歡玉米香。”小禾的“螢火蟲”最精致,她用黃色黏土捏了圓圓的身子,屁股上沾著點銀色閃粉:“這是光,晚上會亮。”她把螢火蟲擺在倩倩的玉米湯旁:“湯涼了,螢火蟲幫你照著喝。”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把作品擺在服務站的曬谷場上。陽光照過來,東東的玉米串泛著焦香,小禾的螢火蟲閃著光,倩倩的玉米湯里,菜葉像真的在漂。
志愿者看著這些帶著玉米香的作品,突然覺得,志愿活動就像種玉米,你播下真誠的種子,孩子們會用整個夏天的成長,給你最飽滿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