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作為齊國故地,曾是兵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而今天,在這片熱土上,“兵譯風華”實踐隊走進綦公社區,和社區居民們一同創作兵家文化竹簡書簽,感受兵家文化,探秘兵學內涵。
在社區活動中心,實踐隊隊員精心布置了一個充滿古韻的工作室。原木色的長桌上擺放著經過特殊處理的竹片、毛筆和墨水,墻上懸掛著《孫子兵法》的名句書法作品;顒娱_始時,我們首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了孫武在齊國著書立說的歷史故事。當孩子們了解到腳下的這片土地可能就是孫武當年思考戰爭藝術的地方時,眼神中頓時閃爍出好奇與自豪的光芒。
制作過程中,實踐隊隊員鼓勵每位參與者選擇一句最能觸動自己的兵家三十六計。"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些深邃的思想通過孩子們的巧手,被一筆一畫地鐫刻在竹簡上。有位選擇"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少年表示:"這句話讓我明白,解決問題要用智慧而不是蠻力,就像和同學有矛盾時,應該先溝通而不是直接爭吵。"這樣的領悟讓人深感文化傳承的真諦正在于此——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思維方式的啟迪。
圖為同學們正在制作竹簡 高川雲供圖
在指導同學們創作《三十六計》竹簡書簽的過程中,實踐隊隊員特意將古老兵法與現代生活編織成巧妙的聯結。講到“知己知彼”,便引導大家聯想制定學習計劃時,既要摸清自己的強弱項,也要了解學科的重難點,讓策略成為攻克學業的“導航圖”;談及“以逸待勞”,則引申到勞逸結合的智慧——就像合理分配課間十分鐘與課后復習時間,用張弛有度的節奏積蓄更持久的專注力。這種古今對話的解讀,讓竹簡上的字句從泛黃的典籍里走出來,化作可觸可感的生活智慧,同學們握著刻刀時,眼里已多了幾分“原來兵法離我們這么近”的驚喜。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進行指導 高川雲供圖
創作漸入佳境時,有人專注地在竹簡上勾勒字形,筆尖劃過竹片的“沙沙”聲里,藏著對“聲東擊西”的琢磨;有人剛刻完“趁火打劫”,便拉著同伴討論如何轉化為“抓住問題關鍵、一舉突破難點”的學習法。最動人的是那些躍然竹上的巧思: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在“兵者,詭道也”旁畫了棵分杈的小樹,枝椏上寫滿“錯題歸類”“舉一反三”,她說這是“換條路走也能到山頂”;穿運動鞋的小男孩則在“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周圍,畫了跑步沖刺的小人、靜坐看書的小人,甚至還有舉著放大鏡觀察螞蟻的小人,他晃著竹簡笑:“就像我背單詞要快,做數學題得慢,觀察植物就得更耐心呀。”
活動結束時,每位同學都擁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兵家文化書簽。但比這更有價值的是,他們心中已經種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許多孩子開始主動翻閱《孫子兵法》的簡易讀本,這些變化讓我們欣慰地意識到,文化傳承需要找到恰當的切入點,當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自然能夠吸引年輕一代的興趣。
圖為實踐隊隊員和社區同學們合影 高川雲供圖
回望這次社會實踐,實踐隊隊員深刻感悟到: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創造性的轉化。兵家文化中蘊含的戰略思維、辯證智慧,是中華民族貢獻給全人類的精神財富。通過竹簡書簽這一載體,我們將厚重的歷史轉化為輕盈的日常,讓高深的理論變得可觸可感。尤其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培養青少年的系統思維和戰略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秾O子兵法》中的諸多智慧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能夠知曉,作為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正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更應主動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以創造性轉化讓古籍里的智慧活在當下,用創新性發展為傳統文化注入青春動能——就像在竹簡上刻下《三十六計》時,既能讀懂“知己知彼”的古老智慧,也能將其轉化為規劃人生的實踐指南,讓文化的薪火在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