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重要要求,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閩海遺珠·惠女芳華”暑期實踐隊于近日走進福建泉州惠安縣,通過探訪惠女風情園、對話非遺傳承人、開展校園宣講,深入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女服飾的傳承密碼,感受惠女精神在新時代的蓬勃生命力。
一、風情園里的文化堅守
7月6日,實踐隊一行來到惠女風情園,走進占地近200畝的園區,隊員們看到抬石頭、織漁網的勞作場景復原區里,幾位身著傳統服飾的惠安女正示范著古老技藝。這是園主曾梅霞用十余年時間打造的“活態文化博物館”。
(一)參觀學習
實踐隊隨講解員張幸含漫步惠女風情園,聽她細細講述惠女服飾的來龍去脈:從“黃斗笠、花頭巾”如何在海風烈日中為勞作的惠安女遮護,到“短上衣、寬筒褲”怎樣兼顧田間漁作的利落與海浪中的自在;從“封建頭、民主肚”背后蘊含的傳統與開放的碰撞,到服飾紋樣里藏著的海洋圖騰與漁家智慧。
經典惠女形象——“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二)采訪交流
訪談中,園主曾梅霞向實踐隊展示了園區的文化密碼:90%游客會嘗試的服飾體驗項目里,既有清代至民國的傳統款式,也有融入現代審美的創新設計;親子體驗區里,孩子們學著挑沙、珠繡、拓印紅磚圖案,在嬉笑中感知文化;婚俗體驗中,全黑新娘裝藏著“抗倭時期隱蔽自保”的歷史記憶。“早期惠女精神是‘勤勞勇敢、勤儉持家’,現在我們用新方式延續——比如我這個沒讀過大學的人,也學著運營自媒體宣傳文化。”曾梅霞笑著說,她組建的模特隊從一人發展到幾十人,年齡覆蓋三歲到七八十歲,“只要有人穿、有人學,文化就不會斷”。
(三)實踐感悟
文化傳承從來不是宏大敘事,而是藏在每一件服飾的整理、每一次技藝的示范里,是普通人用熱愛對抗遺忘的溫柔力量。

采訪園主曾梅霞
二、非遺工坊的創新突圍
7月7日,實踐隊來到非遺傳承人曾茹婷的工坊,彼時她正在為遠道而來的天津小游客打理惠女妝造——指尖翻飛間,黃斗笠的系帶與花頭巾的褶皺都透著講究,轉眼便將海洋勞作的質樸與民俗風情的靈動揉進了眉眼。
(一)老手藝的新可能
實踐隊員發現刺繡不再只繡在服飾上,而是變成胸花、杯墊,圖案取自惠安的沙灘、白云、太陽,藏著生活美學的巧思。
傳統“移動衣櫥”竹籃,被改造成“惠安愛馬仕”包包,用魚線懸掛展示,成為走秀爆款。
非遺傳人與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合建的“大師工作室”里,幼師學生們學習簡化版刺繡,未來將把技藝教給孩子。
(二)傳承困境
手工刺繡耗時久,一件上衣需數十道工序,年輕人常因耗時賺少放棄。為此,曾茹婷成立“婦女微家”,讓老繡娘帶新學員,用訂單分成提高積極性;也不排斥機器輔助,“電腦繡能降低成本,讓更多人買得起,先讓文化‘活’下來,再談‘傳’下去”。這是非遺傳承的理念——老一輩守住根,我們走出路”。


實踐隊與曾茹婷探討惠女服飾文化與惠女精神
三、校園宣講的薪火傳遞

“為什么惠女上衣越來越短?”
“斗笠上的花紋有什么意義?”
7月8日,在惠安四中的教室里,實踐隊的宣講引發熱烈討論
(一)校園宣講

實踐隊從1958年惠女水庫修建的歷史切入,講述為便于勞動惠安女將上衣改短、戴起頭巾斗笠,讓服飾成為勞動創造美的見證;展示服飾細節時,用“封建頭(防風防曬的頭巾)、民主肚(便于勞作的短衣)、節約衫(貼身省布)、浪費褲(寬褲防濕)”的口訣,幫助學生們理解文化智慧。
(二)熱烈討論
互動環節中,學生們針對惠女傳統服飾展開熱烈討論,初二學生黃軒渝、陳語晨恍然大悟:“原來斗笠的尖頂是為了排水,寬褲腳能卷起下海——以前覺得奇怪,現在知道都是生活智慧!”
當播放惠安女旗袍走秀的視頻時,學生們驚嘆“老服飾也能這么潮”。實踐隊還帶來服飾實物,讓學生觸摸植物染的布料、觀察刺繡的針腳,在“看、摸、穿”中建立文化親近感。惠安四中老師林寶梅表示:“本土文化進校園,能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根在哪里,這是最生動的鄉土教育。”

(三)校園采訪
宣講前,不少學生對“惠安女”一詞全然陌生,提及相關服飾更是一臉茫然;宣講結束后,課堂里的眼神已從懵懂轉為明亮——大家不僅弄清了“封建頭、民主肚”的由來,更讀懂了短衫寬褲里藏著的勞動智慧與海洋情懷。有學生主動提出:“能不能像漢服那樣,把惠女服飾改得更適合日常穿?”一句樸素的期待,既藏著對文化的好奇,更透著讓傳統走進生活的向往,恰是這場宣講最動人的回響。

采訪惠安四中學生
四、實踐總結
實踐日志記錄著視角的轉變:毛夢凡感悟到“傳承是幾代人用心串線,讓文化針腳不松脫”;張琪從學生驚嘆中讀懂文化宣講是連接青年與本土文化的橋梁;隊長莊熠楠寫道,傳承不是保護老物件,而是普通人的接力讓文化有了心跳。指導老師賴怡靜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總結:惠女服飾傳承史是人民創造文化、延續文明的見證。實踐隊不僅記錄文明,更要成為“高校—非遺”傳播鏈的一環,用青年語言講故事、以校園土壤育認同,這是新時代青年的文化擔當。
就像惠安女的頭巾總為下一代系緊,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單代人的使命。當青年的腳步踏遍非遺的土壤,當青春的視角解讀傳統的密碼,這份流淌在閩海之濱的千年芳華,便有了更鮮活的時代注腳——它既是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密鑰,讓黃斗笠下的勞作智慧轉化為 "生態美、百姓富" 的生動實踐;也是海洋強國戰略中的文化錨點,讓 "封建頭、民主肚" 里的海洋基因,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激蕩出更壯闊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