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民族前行的明鏡,紅色基因貫穿近代救亡圖存與新時代復興的精神脈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新時代青年需以洋務運動等近代實踐為鏡,思考踐行“弘揚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命題,接續奮斗初心。
2025年7月12日至18日,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弘揚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專項-“回望歷史,工賦新章”實踐團,聚焦上海地區洋務運動歷史遺存,通過實地考察、史料研讀、深度訪談等方式,系統探尋近代工業探索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關聯,解碼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
實踐團通過對比洋務運動“器物革新”的困境與中國共產黨 “制度革新 + 精神引領”的成功實踐,深刻闡釋建黨精神如何在歷史淬煉中成為引領民族復興的精神旗幟。
從近代工業起步到現代“大國重器”自立自強,從洋務派局部探索到共產黨人全局擔當,歷史接力棒在精神傳承中代代相傳。此次實踐既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紅色基因的溯源與續寫,旨在讓青年觸摸歷史、讀懂建黨精神,堅定傳承自覺,為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力量。
洋務運動工業探索:近代化嘗試與歷史局限 近代工業的蹣跚起步,為民族復興埋下伏筆。實踐團以洋務運動時期工業遺存為切入點,梳理早期工業化探索的初心與局限。
上海紡織博物館內,洋務運動時期的上海機器織布局遺存尤為醒目。作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起點,其引入的紡織機械曾寄托 “實業救國” 的理想,但封建官僚管理模式始終制約發展。實踐團從老織機與歷史檔案中,既看到近代工業 “師夷長技” 的探索初心,也讀懂 “器物革新而制度未變”的困境 —— 這恰是后續紅色基因融入產業的歷史前提。
在上海電信博物館,實踐團見證了晚清“德律風”電報機、1871年國際電報底稿等洋務通信遺存。
信息學院王舉教授結合展品講授現場黨課:《上海電報總局章程》“商股出資卻無決策權”條款,直指“官督商辦”體制桎梏 ——“技術引進脫離制度革新,終將淪為封建體制附庸”。他以館內李鴻章“請設南北洋電報片”復刻品為例,指出這既是洋務派 “自強”見證,也暗含“器物革新而制度未變”困局。
這種困境在上海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同樣顯現:作為洋務民用企業代表,其雖引入股份制運營,卻因官府深度掌控決策,未能突破封建管理桎梏,印證了缺乏制度保障的技術移植難以突破時代局限。
紅色精神引領:從革命原點到工業復興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近代工業探索注入精神內核。實踐團走進紅色場館,體悟建黨精神如何突破舊制、引領工業進階。
中共一大會址的青磚墻、木格窗間,仿佛回蕩著百年前的誓言。實踐團循著“歷史選擇”展線,從“救亡圖存”的近代探索到“開天辟地”的建黨歷程,深刻理解“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的信念如何成為突破困境的火種。隊員孔弋航感慨:“觸摸舊址磚墻,更懂‘建黨’重量 —— 先驅們在黑暗中定向,正如我們在工業遺產中尋精神內核。”。
中共二大會址“聯合工農群眾”的綱領文獻,與洋務運動“制度約束”形成鮮明對比。隊員惠家山談到:“二大綱領如工業‘頂層設計’,讓我們懂‘踐行初心’需科學路徑。”

顧正紅紀念館的工人運動史料、陳毅廣場的城市復興印記,進一步印證紅色精神的實踐力量。從顧正紅帶領工人抗爭的覺醒,到陳毅接管上海后“讓工業扎根人民”的實踐,實踐團看到:建黨精神中的“為民擔當”,正是突破洋務局限、推動工業服務人民的關鍵。
精神傳承與當代實踐:從歷史鏡鑒到青春擔當 工業精神的傳承,在鋼鐵與代碼的交響中愈發清晰。長興島中船集團江南造船研學中,實踐團采訪了廠區負責人,聽其講述:“從1865年造出‘惠吉號’,到抗戰工人‘智沉‘民生’艦’,再到萬噸水壓機破壟斷、福建艦入列,‘愛國奉獻’是刻在骨子里的”。這讓實踐團更真切看到中國工業“自強”精神的百年延續——“求實創新”的船魂始終未變。這里的每一臺機床、每一艘巨輪,都在訴說:紅色基因從來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自力更生”的實干、“敢啃硬骨”的擔當。
這種精神,在科技前沿同樣閃耀。實踐團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研學中,從孟晚舟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中國前進” 的宣言里,讀到了與中船集團江南造船一脈相承的內核 —— 正如造船業突破 “卡脖子” 技術造出大。
對于信息學院學子而言,傳承意義尤為真切:中船集團江南造船工匠以扳手圖紙突破工業壁壘,如今我們用代碼算法攻克技術難關;當年萬噸水壓機“鍛”出船舶筋骨,現在我們研發的芯片與通信技術“鑄”就數字根基。歷史早已證明,真正進步是精神與技術同頻共振,青年當以船廠“船魂”為坐標,讓紅色基因成為專業學習“源代碼”,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續寫“工賦新章”。
“此次實踐以工業遺產為鏡,既厘清洋務運動技術探索的局限,更解碼建黨精神引領工業自強的內核。從機器織布局到現代智造,歷史印證:精神傳承是工業進階的根基。作為青年,當承此精神火種,以科技自立續寫“工賦新章”,在強國路上彰顯青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