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驕陽正好,一場跨越校園與職場的對話正在溫暖上演。7月16日,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回望歷史,工賦新章”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奔赴上海華為公司,開啟“玉蘭芬芳”校友走訪活動。尹昱林、愉濱銓、衛青等五位在華為擔任不同職務的優秀校友,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職場心得與成長故事,為學弟學妹們搭建起從校園到社會的“經驗橋梁”。

“在西北大學的四年,是打牢專業基礎的關鍵時期。”采訪中,校友們多次提及母校的培養對職業發展的深遠影響。從課堂上的編程實訓到科研項目中的團隊協作,從圖書館的深夜鉆研到校園競賽的實戰打磨,西大“公誠勤樸”的校訓早已融入他們的職業底色。
如今,他們在華為的軟件開發、技術研發、項目管理等崗位上發光發熱:有人深耕自動駕駛算法優化,有人專注大模型技術落地,有人牽頭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西大教會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面對復雜問題時的邏輯思維和抗壓能力。”楊琰學姐的話,道出了幾位校友的共同感受。面對學弟學妹最關心的職業規劃、能力提升等問題,校友們結合自身經歷給出了“定制化建議”,每一條都戳中痛點、干貨十足:
白文燕學姐建議著重于三個核心方面:一是強調數學、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基礎課程的重要性,認為其是知識體系的根基;二是突出實踐的必要性,指出編程能力需通過大量實操和項目積累來提升;三是點明持續學習的關鍵意義,因行業技術迭代迅速,主動學習是長期發展的必備素養。
尹昱林學長聚焦計算機行業前沿:“agent、自動駕駛、大模型是當下的熱門方向,同學們可以提前關注技術動態,但更要先夯實編程、數據結構等基礎。”他特別提醒,職業方向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找到一個核心領域深耕,比盲目跟風更有價值。”
衛青學長則說明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簡歷上的實習經歷和項目成果,往往比獎狀更有說服力。”他建議學弟學妹平衡好競賽、社團與學業:“活動是為了提升能力,別讓‘忙忙碌碌’變成‘碌碌無為’。”
愉濱銓學長特別強調個人能力的重要性。他結合自身經歷與身邊朋友的發展歷程,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習者——未來的從業者,直觀體會到:在這一領域,個人能力是立足與發展的核心,無論是技術深耕還是職業進階,其重要性都尤為凸顯。
從校園到職場,從西安到上海,空間的距離從未隔斷西大學子與母校的聯結。此次 校友走訪活動,不僅讓在校生收獲了成長指引,更讓校友們重新感受到“西大人”的身份歸屬感。未來,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將持續搭建校友與母校的互動平臺,讓NWUer溫暖延續,讓更多西大學子在前輩的指引下,在人生的賽道上跑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