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與伊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相遇,2025年7月22日,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薪火傳校史”實踐隊,走進伊春森林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解碼生態與文化、傳統與現代的暑期實踐。實踐隊員以探尋“兩山”理念的文化根基為目標,在文物展陳中觸摸生態歷史,在互動體驗中感悟發展智慧,在深度思考中傳承綠色使命。
館內尋蹤:從文物里讀透“山水有價”
伊春森林博物館的展陳,如同一部立體的生態史書,儒家“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哲思,為解讀這部史書提供了鑰匙。步入“森林演化廳”,從新石器時代的骨制伐木工具,到上世紀的油鋸、集材拖拉機,再到當代的生態監測設備,展品串聯起伊春從“伐木經濟”到“生態保護”的轉型脈絡。實踐隊員直觀感受到:從“向山要材”到“護山養材”,正是對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當代踐行。
“冰雪資源廳”的展陳更具深意:清代鄂倫春族的獸皮滑雪板旁,擺放著現代滑雪裝備;老獵戶的冰镩與如今的冰雪旅游地圖并列陳列,詮釋著“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演變邏輯。實踐隊員駐足在刻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的展板前,突然讀懂:古人對時令的敬畏,與當代對冰雪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本質上都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這種跨越千年的智慧共鳴,讓“山水有價”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凝結在文物中的生態哲學,指引實踐隊員理解“保護”與“發展”如何并行不悖。

圖為伊春森林博物館照片墻王娜供圖
場景洞察:以哲思悟透“轉化之理”
博物館的生態展示區,將儒家“道法自然”的哲思與“兩山”轉化邏輯相融合,引領實踐隊員在觀察中領悟發展本質。在“森林生態展示區”,從原始森林生態群落,到人工修復林區的植被分布,再到生態旅游區的景觀打造,呈現出自然修復力與人類干預的平衡關系。這讓實踐隊員聯想到儒家“天人相參”的理念——人類發展應如同喬木與灌木共生,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適度發揮主觀能動性。
“冰雪經濟展示區”的呈現更具啟發性:傳統冰雪狩獵場景模型旁,是現代冰雪旅游小鎮的規劃沙盤,古老的生存智慧與當代的發展思路形成對話。實踐隊員凝視著沙盤里錯落的民宿、步道與生態保護區,理解到“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恰似儒家“中庸”之道——既非完全放任自然,也非過度開發,而是在保護與利用間找到“恰到好處”的支點。
館內的“儒家生態哲思墻”,將“天人合一”與“生態整體觀”、“取之有節”與“可持續發展”對照展示。每一次駐足凝視,都能感悟到:“兩山”理念的實踐,是對儒家生態智慧的時代詮釋,這種詮釋并非簡單復刻而是立足現代發展需求,讓古老哲思煥發出指引生態轉型的新活力,助力實踐隊員在生態發展的復雜命題中,尋得清晰的前行方向。

圖為伊春森林博物館狩獵場景模擬 王娜供圖
深思傳承:讓青年擔當“綠色使命”
走出展館,實踐隊員圍繞“青年如何踐行‘兩山’理念”展開討論,儒家“士不可不弘毅”的擔當精神,為思考注入力量。伊春的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是根基,“金山銀山”是果實,而連接二者的,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創新的智慧——這恰如儒家“仁民愛物”與“通權達變”的辯證統一。
更深共識在于:青年傳承“兩山”理念,既要做生態保護踐行者,更要做文化傳播者。像伊春森林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實踐隊員應讓儒家“天人合一”智慧“潮”起來,投身實際行動,明白“兩山”理念傳承,不是宏大口號,而是如儒家倡導的“修身立德”,從內心認同到外化于行,以青年微光點亮生態文明星火。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伊春森林博物館王娜供圖
從博物館的文物展陳到“兩山”實踐的現實圖景,從儒家“愛物”傳統到青年的綠色擔當,這場暑期實踐讓實踐隊員深刻體會: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也是對文化基因的傳承。伊春森林博物館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綠水青山是自然的饋贈,冰天雪地是大地的厚禮,而懂得如何守護這份饋贈、善用這份厚禮,正是“兩山”理念的核心智慧,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代答案。
實踐隊員將帶著這份感悟回到校園,讓在博物館里汲取的生態智慧,轉化為守護綠水青山的實際行動;讓儒家文化中的綠色基因,融入青年擔當的血脈。相信只要代代相傳這份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兩山”理念必將在中華大地綻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讓每一片林海、每一寸雪原,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通訊員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