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井岡山,蒼松翠柏濤聲陣陣,似歷史回響穿越時空。2025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背負行囊,踏上這片被革命熱血浸染的紅色熱土,通過“現場教學”和“實踐體驗”等形式,追尋先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這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不僅是一次紅色基因的尋根之旅,更成為新時代青年筑牢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的生動課堂。
淬煉理想信念的鮮活熔爐
實踐隊員們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臺階上撫平花籃緞帶,山風裹挾著松濤嗚咽而來;在博物館凝視泛黃《井岡山土地法》抄本,玻璃展柜倒映出青年專注的面龐,歷史不再塵封于教科書中;大井朱毛舊居的三件“原物”成為無言導師,彈孔密布的殘墻訴說著往昔的慘烈斗爭,被戰火焚毀又抽發新枝的“感情樹”彰顯著革命生命力的頑強,毛澤東同志靜坐深思的“讀書石”昭示著“讀無字之書”的實踐智慧。本科生院2023級張之洞班尤淇感慨:“彈孔的粗糲感從指尖直抵心臟,那一刻突然懂得,信仰就是無數脊梁撞向黑暗時迸濺的血與火。”
紀律教育在荊竹山雷打石前迎來高潮,1927年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宣布“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的場景,通過時空對話在青年面前重現。實踐隊員們自行制定隊內紀律,其中的“尊重當地群眾”被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安2301班張茜賦予思考:“在村口聽老人講述紅軍借糧故事時,他眼角的皺紋仿佛訴說著往昔崢嶸歲月,標記出民心向背的真理。”

實踐隊員在雷打石宣讀隊內紀律 吳丹洋 攝
跨越時空的信仰接力
壩上村斑駁的老屋內,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孫李祖芳老師顫抖的雙手撫過泛黃相冊:“1928年毛委員養傷時,祖父捐出白馬銀元、稻谷菜籽。他說:‘紅軍給咱老百姓打天下,勒緊褲腰帶也要撐住!’”白馬銀元、稻谷菜籽的故事如星火般濺入青年心田。實踐隊員們在草鞋課堂上笨拙搓捻稻草時,非遺傳承人朗笑道:“草繩得一寸寸緊,精神要一代代傳!”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安2303班周嘉欣有感而發:“紅軍嚼紅米飯能打江山,就因心里裝著老百姓!”

實踐隊員學習編紅軍草鞋 吳丹洋 攝
紅色家風課帶來更震撼的心靈感觸,曾志同志之孫石金龍老師含淚講述奶奶舍子革命的選擇:“部隊轉移時她把新生兒寄養老鄉家,直到解放才重逢。”趙杰將軍之女趙進軍老師展示弟弟趙建軍烈士的絕筆:“必須走你們走過的路,在建設共產主義事業中盡一份力。”泛黃紙頁上的鋼筆字跡銘刻進青年心間,本科生院2023級張之洞班原佩佩在日記中寫下:“草繩勒出的紅痕與誓言字字千鈞,讓我懂得‘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正是用這樣的忠誠鑄就。”革命先輩用生命書寫的忠誠,在青年意識形態建構中樹立起巍峨的精神豐碑。
青春“趕考”的知行合一
背負行囊的實踐隊員們跋涉于急行軍荊棘小徑,汗水浸透的衣衫緊貼后背,搜尋哨點時的行動與當年紅軍穿行羅霄山脈的身影重疊。實踐團在老鄉指導下辨識草藥,這些曾救治紅軍傷員的植物從歷史記載映入現實。
隊員們在老鄉指導下燒制“紅軍餐”,土灶騰起的煙火里翻滾著群眾路線的升華。文法學院社會學2302班葉雅萍翻炒著豆角說:“‘軍民魚水情’的真諦,就藏在這油鹽醬醋的協作中。”歷史現場成為意識形態教育的立體教材,井岡山紅色社會實踐活動正在將抽象的理想信念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精神坐標。

實踐隊員與“紅軍餐”的合影 崔科凡 攝
井岡山的知行轉化在青年們的時代理想中迸發火花,從急行軍的汗漬到編草鞋的糙繩,身體力行的實踐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讓意識形態教育擺脫說教桎梏,在躬身踐履中實現價值認同的內化。
永恒精神與青春使命的共鳴
井岡山精神在時代變遷中彰顯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實踐隊員立于黃洋界哨口,看云海翻涌如歷史浪潮,青年學子們仿佛完成了精神成人禮。結業式上,隊員們誓言將紅土滋養的信仰之力注入鄉村振興實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井岡山精神由此實現創造性轉化。這種精神不僅僅是博物館里的革命記憶,更是青年將個人奮斗熔鑄于時代經緯的價值羅盤。

實踐隊員模仿勝利瞭望 尤淇 攝
暮色中的井岡山,蒼翠層林浸染霞光。實踐團踏上歸程,行軍包里草鞋的稻香與筆記本上的誓言,沉淀為終身受用的精神鈣質。紅土育魂的深層意義,在于破解了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核心命題,讓抽象理論真正轉化為血脈基因。華農學子們用足跡給出了自己的作答,在觸摸彈孔墻的震撼中感知信仰溫度,在急行軍的疲憊里體悟道路抉擇,在紅軍餐的煙火氣中讀懂民心向背。這片曾孕育“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土地,如今正見證著新時代青年“以精神包圍心靈”的征程。當井岡清風拂過青年手中高舉的旗幟,吹向廣袤田疇之時,那跨越時空的信仰火炬,終將在青春接力中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