蘘荷,作為兼具食藥價值的姜科植物,廣泛種植于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在2020年被授予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蘘荷藥用價值高,《本草綱目》記載其具有祛痛助眠、活血調經等功效,被譽為“亞洲人參”。然而,受到季節性與保鮮技術的限制,蘘荷目前僅作為地方特色食材食用,藥用價值未充分發揮,市場覆蓋范圍有限。
如何深挖蘘荷的藥用潛力,助其突破鮮食局限,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今年暑期,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荷塘越色”社會實踐團隊赴江蘇如皋,通過田間調研、政企對接與專業賦能等方式,探索蘘荷產業升級路徑,助力藥食同源中草藥價值提升。

實踐前期,團隊系統梳理蘘荷相關文獻與報道,初步掌握產業現狀。實踐期間,團隊首先前往下原鎮蘘荷種植區進行實地考察,并與當地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深入交流。調研發現,下原蘘荷種植面積約3000畝,已形成“公司+經紀人+基地+農戶”的成熟運營模式。但蘘荷的采摘期僅在每年7月-9月,冷藏保鮮至多20天,導致其主要作為鮮食蔬菜消費,藥用價值難以有效轉化,產品附加值較低,銷售市場局限于江蘇省內。基于此,團隊撰寫了《下原鎮蘘荷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精準分析產業瓶頸,為探尋蘘荷轉型升級路徑奠定基礎。

為借鑒當地其他藥食同源中草藥的發展經驗,團隊走訪玉坤家庭農場、萬富社區百合基地及東陳萬富艾制品加工點等種植與加工基地,調研百合、艾草等中草藥的發展模式。在萬富社區,團隊參觀了百合種植基地,了解到當地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鮮花認領”活動提升百合產業知名度,并以農旅融合模式打造特色“賞花經濟”,成功構建“百合IP”。在東陳萬富村,團隊成員實地考察艾草的種植情況,親身體驗艾條制作,得知當地通過精深加工,將艾草制成艾條、枕頭、床墊等產品,實現產業增值,并配套開設艾草研學體驗館,實現藥用價值的充分挖掘與農產品的高效轉化。這些案例為蘘荷產業破局提供了實踐參考。


結合藥學專業優勢,團隊成員已掌握中草藥分離提取工藝,能提取多種常見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并對中醫外治有一定了解。在前期調研中,團隊關注到蘘荷作為姜科植物,富含揮發油,在精油開發領域具有顯著潛力,可以適用于芳香療法中。基于此,團隊提出以開發蘘荷精油為核心、構建“蘘荷IP”為主體的產業升級路徑,旨在發揮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作用。
為深入了解芳香療法,探究蘘荷轉型方案的可行性,團隊特邀國家一級調香師王健玢開展專業培訓,系統學習芳香療法的原理、應用價值與調香技藝,并掌握了多種基礎按摩手法。基于所學,團隊在如皋申丞護理院啟動中式芳療試點,與護理院護士協作,使用精油為老人提供經絡按摩,其即時舒緩效果贏得老人舒適體驗反饋與院方的認可。這次成功的試點為團隊未來鋪開芳療應用場景奠定了基礎。


為深化實踐成果并探索長效合作,“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如皋長壽未來農業園正式揭牌,標志著校地合作開啟新階段。團隊將與園區共建基地,聚焦蘘荷精深加工與產品開發,協同探索保健食品與大健康產業前沿。基于前期實踐,團隊與如皋市農業農村局開展專題座談。農業農村局肯定了團隊提出的發展思路,并鼓勵成員們強化科技賦能,深化校地合作,推動蘘荷產業轉型,助力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

據悉,目前團隊已在實驗室初步提取出蘘荷精油,并推進中式芳療課程設計。后續團隊將重點推進精油配伍調試、課程完善及市場推廣,加速產業模式落地。華東理工大學“荷塘越色”實踐團致力于打造“蘘荷IP+中式芳療”融合模式,構建貫通“南通-上海”的長三角大健康服務體系,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