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活態傳承,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19日在張家港市暑托班組織了非遺活動
筆墨之間體會漢字的溫度宣紙鋪展,少年執筆如有千鈞。筆鋒運轉間,墨痕并非總是橫平豎直——一男孩筆下橫畫竟帶出風的弧度:“這是被風吹過的樣子。”旁邊的女孩則在“和”字右側悄悄添上笑臉:“和氣就是要開心嘛。”志愿者們沒有糾正這些“偏離規范”的創意,而是靜靜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們握著毛筆的小手微微顫抖,卻始終專注地跟著筆尖移動。“捺要長一點,福氣才能送得更遠,”團隊志愿者聽見一個孩子對著自己長長的筆畫認真解釋。“原來書法從不是刻板的規矩,而是讓孩子們在筆墨里摸到漢字的溫度。”課后,一位志愿者望著滿墻的作品輕聲說。宣紙上,有的字歪歪扭扭,有的筆畫“出格”,卻都透著一股子認真——那是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與千年前的筆墨對話。

圖為教授小朋友們書法的基本筆畫。尹映供圖
藍印花布里浸染非遺智慧靛藍染缸仿佛盛放了一片縮微的黃昏,孩子們圍聚觀看染漿調制的奇妙轉變,清澈的水面漸次漫開幽深的藍。“看!傍晚的天空掉進盆里了!”一聲驚呼道出了色彩的魔法。而藍印花布創作環節更是童趣奔涌:有人將小腳印拓在布角作為“我們走過的路”,有人故意讓染漿暈開形成“云朵在布上睡覺”的肌理。清風拂過,飄舞的布片宛如懸掛的文化密語。志愿者們蹲在一旁,看著孩子們用手指撫過布料的紋路,感受著藍靛特有的清香。“以前覺得非遺傳承就是復刻老手藝,”一位實踐組成員說,“現在才明白,讓古老技藝接住孩子們的心跳,才是真正的延續。”那些帶著童真的藍印花布,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成了孩子們與先民智慧對話的信使。

圖為聽當地非遺傳承人講解藍印花布制作。尹映供圖
光影之中體會歷史的縱深《國家寶藏》紀錄片中的青銅重器引得孩子們屏息。平日活潑的男孩竟舉起手認真發問:“那些花紋,就是古人畫的畫吧?”文物背后的故事引發奇思迸發:“為什么刻字在石頭上?”“玉琮是不是照著星星做的?”最令志愿者動容的是活動尾聲,一女孩用橡皮泥捏出玲瓏的“迷你鼎”,鄭重在底部刻上自己的名字——“現在,它也是寶藏了”。歷史對孩子們而言,并非沉寂的銅銹與冰冷的紀年,而是可以用手指塑造、用想象對話的生動畫卷。

圖為觀看《國家寶藏》。尹映供圖
此次活動,實踐團隊深刻體悟到文化傳承的非線性魅力。孩子們用澄澈的感知力打破知識的壁壘:墨色是“會跳舞的字”,藍印花布里收容了“傍晚的天空”,千年青銅器也可化入掌心橡皮泥。孩子們用最純粹的感知力為非遺文化注入了童趣的生命力。
當最后一張書法作品被吹干,最后一塊藍印花布被收好,最后一個橡皮泥“文物”被小心放進盒子,傳承的模樣也顯現出來:它不在博物館的玻璃柜里,而在孩子們沾著墨漬的小手上,在他們為藍印花布賦予的新故事里,在每一次讓古老智慧與當代童心相遇的瞬間里。這場暑期非遺課堂,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傳遞,更是一場關于傳承的雙向奔赴——志愿者們播下的種子,正順著孩子們的指尖,在時光里慢慢生長。
(通訊員:張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