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窯火琉光社會實踐隊,為期五天深入淄博的實踐歷程,是一次對琉璃藝術從歷史沉淀到當代生存、從精湛工藝到文化傳承的全方位探索。我們以腳步丈量、以行動參與,力求為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守護之道。
初識琉光,觸摸匠心
實踐始于中國陶瓷琉璃館的殿堂。在浩瀚的歷史長卷與璀璨的琉璃珍品前,我們直觀感受到其跨越千年的藝術魅力。隨后的燈工琉璃體驗,親手在火焰的炙烤下嘗試拉制、塑形,瞬間理解了“火中取藝”的艱辛與匠人指尖的溫度。在館內進行的志愿服務,引導觀眾、講解展品,是我們對琉璃文化傳播的初次實踐,也讓我們更貼近公眾對非遺的認知與需求。
直面現實,聆聽匠音
深入博山腹地,顏神古鎮的爐火與匠人成為最生動的課堂。現場觀看老師傅們吹制、雕刻琉璃,技藝之純熟令人嘆服。對匠人的深度訪談,則揭開了繁華背后的隱憂:工藝復雜耗時、傳承后繼乏人、青年興趣轉移。下午的陶瓷琉璃大觀園市場調研,讓我們直面產業生態——機制產品憑借價格優勢擠壓著手工琉璃的生存空間,傳統工藝的市場競爭力亟待提升。非遺傳承的緊迫性與復雜性,在這一天變得無比真切。
探訪創新,溯源傳承
走進淄川領尚琉璃的現代化車間,我們看到了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產線的嘗試。從原料配制、模具制作到吹制成型、后期處理,流程化的生產展示了產業化的可能性,但也引發了關于標準化與藝術個性、效率與手工溫度的思考。下午在張廣慶內畫研究院的體驗,則將我們帶入“方寸之間,大千世界”的魯派內畫藝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路華大師的現場演示與悉心指導,讓我們體會到毫尖上的極致功夫。采訪中,張大師對技藝傳承的執著、對創新表達的開放態度,以及推廣內畫藝術的種種努力,深深感染了我們。動手嘗試內畫,更讓我們對這門“絕技”的難度與精妙肅然起敬。
播撒種子,社區回響
實踐的意義在于傳遞。第四天上午,我們走進張店區鐵路小學,化身“小老師”,向孩子們講述琉璃的歷史、工藝與內畫的奇妙。看著孩子們專注地嘗試內畫,眼中閃爍著好奇與興奮的光芒,我們深感非遺的未來就在這童真的探索中孕育。下午走進社區,通過問卷與訪談進行調研,了解普通民眾對琉璃文化的認知程度與接受意愿,同時進行小型宣講,將這幾日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回饋給社區,讓琉璃之美與非遺保護的理念在更廣闊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承啟之思:守護千年琉光的未來
最后一天,我們系統梳理素材,凝練問題:傳承斷層、市場沖擊、創新不足、大眾認知薄弱,成為橫亙在琉璃非遺傳承路上的幾道關鍵屏障。幾日的深度走訪印證了這些挑戰:技藝的精深需要時間的沉淀,而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卻讓年輕人望而卻步;工業化產品沖擊著傳統手工藝的價值認同;如何在保持核心技藝的同時進行符合時代審美的創新,是行業面臨的普遍難題。
然而,希望之光同樣閃耀。張路華大師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領尚琉璃在產業化道路上的探索,以及孩子們在體驗中展現的熱情,都讓我們看到了傳承的韌性與可能性。我們深刻認識到,非遺的守護非一人之力、一時之功。
活態傳承是核心:需建立更有效的“師徒傳承”激勵機制,吸引并留住青年人才,讓技藝有繼。
創新賦能是關鍵:在尊重傳統基因的基礎上,鼓勵設計創新、應用場景拓展(如文創、空間藝術),提升產品的當代價值和市場吸引力。
教育普及是根基: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利用新媒體擴大傳播,讓琉璃文化深入人心,培養未來的欣賞者與潛在傳承者。
政策與市場協同: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扶持(如認定、補貼、平臺搭建)與市場引導(如打造區域品牌、保護原產地、規范市場秩序),為傳統工藝營造良好生態。
此次社會實踐,遠非一次簡單的參觀學習。它是我們深入非遺腹地,用眼睛觀察、用雙手體驗、用心靈思考的深度叩訪。從琉璃器物璀璨的光芒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厚重;從匠人布滿老繭的手中,我們觸摸到技藝的溫度;從傳承困境的現實中,我們感受到責任的重量。這份總結,既是對淄博之行的系統回顧,更是我們一群年輕學子對守護千年琉光、賡續非遺文脈的莊重承諾。我們愿成為一粒粒微小的火種,將這幾日汲取的光與熱,帶回更廣闊的天地,為這份古老而璀璨的技藝在新時代的生生不息,貢獻一份青春的力量。淬火之路漫長,傳薪之志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