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革命老區復習團調研成員深入關中腹地調研。在秦嶺北麓的鄠邑區石井街道,一座以紅色文化為底色的村莊——栗峪口村,正通過“紅軍過境戶縣陳列館”核心載體,探索出“紅色教育+鄉村旅游+產業振興”的融合發展路徑,為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提供實踐樣本,成為陜西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標桿。
圖1紅軍過境戶縣紀念館
紅色基因賦能,打造沉浸式教育課堂 "這里不僅是歷史課堂,更是精神熔爐。"參觀展廳的某大學研學團隊負責人介紹,栗峪口村將1935年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過境鄠邑的革命歷史轉化為教育資源,通過場景復原、多媒體展陳等形式,打造"可觸摸的紅色記憶"。陳列館年均接待省內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近600家,超10萬名黨員干部在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成為西安都市圈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圖2粟裕口村文旅產業
文旅融合創新,盤活鄉村閑置資源 村集體通過“保底收益+利潤分紅”模式,引入專業化團隊對廢棄石粉廠、閑置宅基地進行改造,打造集咖啡休閑、藝術創作、數字辦公于一體的復合空間。項目通過融入鄉土元素與現代設計,吸引西安及周邊城市游客,日均客流量穩定在300人次以上,同步帶動農產品銷售、手工藝品制作等關聯產業。
圖3調研組成員赴粟裕口村調研
紅色文旅產業鏈延伸催生共富效應 以紅色文旅為支點,串聯周邊蔡家坡村藝術節、下莊村非遺工坊,形成“八號公路”鄉村旅游帶。2024年沿線村莊通過民宿、農家樂、研學體驗等業態,實現旅游綜合收入大幅度增長,創造就業崗位數百個,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服務經營等方式參與收益分配。
圖4外地學生赴粟裕口村研學
政策護航發展,村民共享紅利蛋糕 鄠邑區統籌整合資金改善村容村貌,實施道路硬化、污水處理、景觀提升等工程,新建停車場、生態公廁等設施,完成鄉村綠道建設。市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協調引入市場化運營主體,完善“村集體+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項目收益反哺鄉村建設。
破解發展瓶頸推動紅利均衡共享 針對部分區域農家樂同質化競爭、游客分布不均等問題,栗峪口村試點“積分制”管理模式,將環境維護、服務評價納入村民收益分配,推動東部片區與西部文旅核心區協同發展。村支書表示,未來將通過數字游民社區建設、跨村資源整合,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實現發展成果全域共享。
從“紅軍過境”到“游客駐足”,從“閑置破敗”到“網紅地標”,栗峪口村以紅色文化為筆,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這一實踐深刻詮釋了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的理論內涵:通過激活革命老區的“歷史基因”,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經濟動能與社會效益。具體而言,栗峪口村以“紅軍過境戶縣陳列館”為核心,通過場景化展陳、沉浸式研學實現紅色文化的“活態傳承”,印證了"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這一論斷;以"保底+分紅"模式引入市場化主體盤活閑置資產,構建村集體+企業+農戶利益共同體,展現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實踐智慧;更以基礎設施升級、數字游民社區建設及全域旅游帶打造,形成“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協同共生的新路徑,踐行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紅色+綠色+特色”的融合發展要求。
這里的實踐證明:當歷史照進現實,文化賦能發展,鄉村振興的“密碼”便藏在傳統與創新的共生之中——栗峪口村正以“紅色為根、綠色為魂、創新為翼”,為革命老區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安樣本”。
圖/郝逾,文/張云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