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長安大學“執三秦文筆·繪服務藍圖”暑期社會實踐隊師生深入陜西省寶雞市開展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基層治理現代化與文化傳承創新”為主線,通過“科技賦能+文化活化+治理創新”三維調研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成果,為西北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樣本。

實踐隊成員合影
創新文化展示探索:科技賦能遺產保護
實踐隊首站深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系統調研科技賦能文物展示的創新路徑。博物院首創的“場景復原+多媒體投影”技術,通過1:1還原何尊出土場景和AR觸發3D動畫,使觀眾停留時長提升133%,創造了沉浸式觀展的新范式。這一發現為高校文物數字化保護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實踐隊成員觀察青銅器
當天下午,實踐隊轉場至寶雞民俗文化館。這座由舊糧倉改造的場館是關中地區非遺項目的“活態博物館”,館內80%的展陳項目由本地非遺傳承人“駐館運營”。鳳翔泥塑、岐山皮影等非遺項目不僅靜態展示,更通過每月10余場“非遺體驗課”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在寶雞民俗文化館,實踐隊創新性提出“非遺駐館制”評估模型,量化分析顯示該模式使非遺項目受眾年輕化比例大幅提升,為破解非遺傳承“后繼無人”困境提供了解決方案。
科技與藝術融合:戲曲傳承新范式
實踐隊探訪寶雞秦腔博物館,體驗全息投影復原的經典劇目《三滴血》和AI輔助設計的秦腔臉譜生成系統等創新展示形式。這座西北首個地方戲曲專題博物館通過“科技+藝術”重新定義傳統戲曲呈現方式,年均接待觀眾超50萬人次。在秦腔博物館的調研中,實踐隊重點研究了“科技+戲曲”的融合成效。全息投影劇目與AI臉譜系統使青少年觀眾占比突破40%,這一數據顛覆了傳統戲曲“老齡化”的刻板印象。更值得關注的是,博物館構建的“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協同機制,為傳統文化場館可持續發展探索出新路徑。

團隊成員觀看AI臉譜生成過程
社區治理創新實踐:構建多元服務網絡
實踐隊前往扶風縣百合社區,在該社區,實踐隊通過參與式觀察,驗證了“積分兌換制”對居民參與率的提升作用。數據顯示,該制度實施后社區志愿服務人次同比增長300%,其“行為激勵-資源循環”機制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可量化的參考模型。

實踐隊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
近年來百合社區推行的“1+2+N”網格管理模式和“積分兌換制”,使居民可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兌換實物或文化服務,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當天,共青團長安大學人文學院委員會與共青團扶風縣委舉行校地共建簽約暨授牌儀式。雙方共同表示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深化共建模式,為青年學子搭建實踐平臺。


實踐隊成員觀看扶風縣宣傳視頻
隨后實踐隊來到南大街社區,調研該社區創新“65511”治理體系。社區通過六方力量聯動、五級網格管理和五大服務項目,構建起覆蓋20個小區的精細化治理網絡。訪談中通過社區黨支部書記分享的典型案例體現社區文化建設對于社區治理的重要性。針對老舊小區物業缺失等問題,社區探索出“紅色院管會”模式,由在職黨員和退休干部組成臨時黨支部。南大街社區的工作法充分體現了西北縣域社區治理特點,其將文化治理與網格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為構建熟人社會提供了新思路。
總結與展望:協同創新賦能基層發展
此次調研活動為高校與基層協同推進治理創新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長安大學實踐隊將基于調研發現,形成系統性研究成果,助力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為打造更具韌性的基層服務體系貢獻智慧。本次調研實踐隊探索出的“科技賦能文化傳承”“積分制激活社區治理”等經驗,正在通過學術論文、政策建議、媒體報道等多渠道傳播,為西北地區基層發展提供了長安大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