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博物館參觀
博物館里的時間褶皺
走進泰州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一陣陰涼的風。這風里夾著些微的霉味,又有些金屬的氣味,大約是那些陳列柜里的古物散發出來的。館內人不多,三三兩兩,踱著方步,時而駐足,時而前行,活像一群被放牧的羊。
我先看了些陶罐瓦片之類的東西,灰撲撲的,排在那里,標明是某朝某代的遺物。我向來不解,何以人們對于這些破舊的器皿如此看重。一個缺了口的碗,在當年不過是盛飯盛菜之用,如今卻要鄭重其事地放在玻璃柜中,還要在旁邊貼上幾行說明文字。我想,倘使這碗有知,大約也要莫名其妙了罷。
轉過去,是一些銅錢。圓的,方的,有的已經銹蝕得不成樣子。這些錢幣當年想必很有些威力,能使人笑,使人哭,使人殺人,亦或自殺。而今卻靜靜地躺在那里,連一個小錢的價值也沒有了。金錢的威權,原來也不過是暫時的幻影。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古尸。據說是從附近墓葬中掘出來的,保存尚好。皮肉已經干癟,貼在骨頭上,顯出猙獰的形狀。這尸首生前不知是何等人物,或許是顯赫一時的官紳,或許是默默無聞的農夫,而今都無差別地躺在那里,供人參觀。我想,他生前決計想不到自己死后會有這般遭遇。人們圍著他指指點點,有說有笑,竟無一人顯出懼憚或敬畏的神色。死亡,在博物館里,也不過是一件展品而已。
館中還有不少書畫,紙已發黃,墨色亦褪。那些龍飛鳳舞的字跡,當年不知耗費了主人多少心血,如今卻只能僵臥在恒溫恒濕的柜中。書畫本是最脆弱的東西,偏要追求不朽,豈不可笑?而那些作者,早已化為塵土,連骨頭怕也找不到了。
我在一個角落發現了一組農具,犁、耙、鋤頭之類,鐵的部分銹跡斑斑,木柄則已腐朽。這些工具曾經與土地親密接觸,與農民的汗水交融,而今卻被清洗干凈,擺在射燈之下。土地的記憶被剝離,只剩下空洞的形式。我不禁想,博物館所做的,不過是將活生生的歷史制成標本,就像蝴蝶被釘在展示板上一樣。
走出博物館時,天色已晚。街上的行人匆匆而過,汽車喇叭聲此起彼伏。現代生活的喧囂立刻將我拉回現實。我回頭看那博物館的建筑,在暮色中顯得格外沉寂。歷史從不活在過去,它只存在于生者的想象中。那些玻璃柜里的物件,不過是勾起我們想象的由頭罷了。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