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學子深入威海釣具產業一線 校企協同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
來源:山東大學“數智驅動,漁鏈共創”創新創業實踐團隊
近日,山東大學“數智驅動,漁鏈共創”創新創業實踐團隊走進威海市魚獵人釣具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深度調研。在這家擁有二十余年歷史的釣具行業領軍企業,團隊成員們通過企業展廳參觀、高管座談、產線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中國釣具產業的發展歷程與當前面臨的挑戰。
魚獵人公司總經理阮華卿向團隊詳細介紹了企業“從代工到品牌”的轉型升級之路。在企業文化長廊中,一組組歷史照片生動展現了這家民營企業如何從家庭作坊成長為年產值過億的行業標桿。特別令人關注的是,面對2025年日本市場貿易壁壘的新挑戰,企業通過供應鏈多元化布局、生產工藝升級等舉措,成功化解了外貿危機。阮總表示:“我們提前三年就開始構建河北備用供應鏈,這次制裁反而讓我們的抗風險能力得到了驗證。”
調研發現,在“雙循環”戰略背景下,釣具行業正面臨去產能、環保升級等系列挑戰。魚獵人公司創新性地采用“談判+轉型”組合拳,一方面與上下游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另一方面加快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公司研發的碳纖維智能釣竿已獲得多項國際專利,產品利潤率提升35%。
山東大學商學院李燕教授指出:“我們正在探索‘高校智庫+企業實踐’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將學校的供應鏈優化算法應用于企業實際排產,初步測試顯示可降低物流成本18%。”目前,校企雙方已就共建“智慧供應鏈聯合實驗室”達成意向,未來將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威海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對此合作模式給予高度評價:“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實踐,為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樣板。特別是在當前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高校的智力支持對企業突破發展瓶頸具有重要價值。”
在全球化競爭和產業變革的雙重挑戰下,這種“高校智庫+企業實踐”的協同創新模式,不僅為傳統制造業注入了新動能,更探索出一條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調研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持續跟蹤企業轉型成效,并將調研成果轉化為科研課題,助力釣具產業高質量發展。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