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稻蝦共作 青年實踐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赴蕪湖“河蝦阡陌行——稻蝦結合對農業經濟發展調研及農業環保宣講”本科生實踐團隊
近日,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環境學院"河蝦阡陌行"實踐團隊赴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開展為期7天的"稻蝦結合對農業經濟發展調研及農業環保宣講"專項實踐。團隊通過全產業鏈調研、生態模式解析、環保理念傳播等方式,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路徑。
團隊深入平鋪鎮核心“稻蝦共作”基地,開展系統調研,走訪了稻田養殖區、蝦苗育種基地、成品蝦篩選點以及銷售端,覆蓋了生產全鏈條,完整記錄"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的循環生產流程。 調研期間,團隊成員不僅實地觀察稻蝦共生環境,詳細記錄生產流程,還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對當地及周邊村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收集了他們對產業發展的直觀感受、對生態環境變化的評價以及改進建議。團隊共采集126份有效樣本,其中83%的受訪農戶表示該模式使畝均收益提升40%以上。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構建'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立體種養體系,我們實現了化肥使用量降低、農藥施用量減少的生態效益。"
實地調研結束后,團隊整合分析訪談記錄和實地觀察信息,就調研資料制作了宣傳宣講視頻。視頻系統介紹了平鋪鎮特色“稻蝦結合”模式的生態原理與經濟效益,闡述了該模式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創新與發展。
本次實踐活動,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環境學院"河蝦阡陌行"實踐團隊不僅清晰展現了“稻蝦共生”模式驅動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更通過環保宣講,為推廣這一綠色生產模式、服務地方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貢獻了力量,切實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國家綠色發展目標。
社會實踐推薦